士人政治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貴族政治的局面被打破,知識分子得以參與政治,尤其在漢武帝以后,政治上的重要地位,逐漸由知識分子充任。歷代宰相絕大多數是文人,于是,造成了士人政治。
士人政治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中國古代的士人掌握有知識權力,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分子,而其本身又具有政治的熱忱,愿意參與政治活動;一方面也是歷代君主有意的促成,叔孫通曰:“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史記?卷九十九?叔孫通傳》)中國的士人向來具有“尊君”、“守分”與“修己”的思想,重用士人,不僅可使社會上最優秀分子殫精竭智為政府效勞,且可導致政治上安定的氣氛,對于在位的君主和王朝是絕對有利的。
士人政治形成以后,對中國的古代政治產生了甚大的影響。由于士人在政治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武人的政治地位下降,尤其是唐中葉以后,武人常為社會所輕視,唐代從武后到懿宗之間武人地位相當低落,加上宋代君主有意地重文抑武,遂使武人除非在戰亂時期,甚少有政治上的決策參與權。中國士人既重“守己”,又極端尊重“傳統”,于是在士人當政的局面中遂造成中國古代政治上的保守性,缺乏進取與改革的精神。以國家疆域為例,中國古代文化之高度發展、人口之眾多、物資之豐富,與鄰近的小國之文化落后、人口之稀少、物資之貧乏正成對比,中國如果要積極擴張疆域,并不是太困難的事,然而,在士人政治的強大保守性之下,對于鄰近小國都采取安撫而不兼并的政策,除了元代以外(元代是極少士人政治氣息的一個時代),中國很少以武力大舉對外開疆拓土的,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的征討外族(其實規模并不很大),均引起當時或后世士人的譏評,因此,中國疆域的擴張只是靠著中國文化的同化力來進行,而未用武力來開拓疆土。再以政治制度為例,在士人政治的濃厚保守性下,一種政治制度常能實行相當長久的時間,如尚書六部之制,至少隋代已經確立,一直到清末仍然沿襲,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又如卿寺之制,秦漢已確立,一直到清末,仍然存在,其實許多卿寺已無事可做(在康梁變法中便主張把許多無事可做的卿寺衙門撤廢),只不過是保守傳統而不敢改革,竟沿襲了二千一百多年之久,時代是在前進而制度則固守不移,這使得中國古代政治很少有改進的表現(中國古代偶有“善治”,但那是出現了開明君主,而非政治制度改良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