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8日09: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筑牢振興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新形勢下推動振興發展,必須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焦發力,深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的主線。轉方式調結構重點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一產抓特色、二產抓提升、三產抓拓展,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構建以先進裝備制造業、資源精深加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改造升級“老字號”,鞏固壯大傳統優勢產業。堅持創新促升級、擴量調結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促進關聯產業協同配套,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中國制造2025”先行區。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依托優勢資源,抓好以大慶石化千萬噸煉油擴能改造等石油精深加工項目為重點的“油頭化尾”,以大型清潔高效坑口電站、現代煤化工為重點的“煤頭電尾”“煤頭化尾”,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打造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現代煤電煤化工基地和全國知名的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培育壯大“新字號”,發展新產業新產品。落實東北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云計算、機器人、重型數控機床、石墨新材料、高端石化、清潔能源裝備、生物醫藥七大產業集群,打造以大慶沃爾沃、哈爾濱長安福特為引領的汽車產業鏈,培育鉬、銅、高嶺土、礦泉水等優勢礦產開采和深加工產業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龍江供給優勢的新增長領域,發展城市樓宇經濟,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推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旅游、健康養老、文體休閑等生活性服務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和就業拉動點。以創新引領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創新創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創新平臺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完善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對接,爭創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是黨中央賦予我們的重大任務。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劃分創建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堅持市場導向,提高水稻和大豆競爭力,擴大果蔬、鮮食玉米、食用菌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壯大現代畜牧產業,實施“兩牛一豬”工程,大力發展家禽業,建設畜牧強省。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培育壯大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深入實施“三減”行動,擴大中高端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建成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融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創新農產品生產和營銷方式,積極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建設和完善各類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開辟“互聯網+農業”、冷鏈倉儲物流等新路徑,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職業農民隊伍,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統籌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村金融、農業保險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形成農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產業發展收益的長效機制。
(三)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工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辦好民生實事,使振興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刻認清我省脫貧攻堅的重要性艱巨性,聚焦薄弱環節,采取超常舉措,兌現莊嚴承諾。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產業增收、轉移就業、教育扶智、金融扶持、社保政策兜底脫貧攻堅行動,加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對特困地區、特困人群重點扶持、集中攻堅,加快推進脫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嚴格落實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制,建立常態長效脫貧機制,完善定點扶貧機制,倒排工期,嚴格考核督查,堅決防止“數字脫貧”“被脫貧”現象,對脫貧攻堅落實不力、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的堅決問責追責,確保貧困縣如期摘帽、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掉隊!不斷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加大林區、煤城棚改力度,推動城市棚改向非集中連片棚戶區、城市危房和城中村改造延伸,完成現有存量棚戶區和農村泥草(危)房改造任務。實施更加積極就業政策,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重點抓好轉崗職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業轉移勞動力等群體就業工作,做好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確保穩定就業。堅持以創業促就業,從思想、工作層面解決“貓冬”問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水平,做好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關愛農村“三留守”人員,發展社會福利、慈善和殘疾人事業,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更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分層次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抓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民族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系列文化活動,發展文藝事業、打造文藝精品,推動產業融合、豐富文化業態,努力把文化產業打造成我省支柱性產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建設邊疆文化大省。推進“健康龍江”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高衛生與健康服務質量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實施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統籌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
(四)以強化思想引領為抓手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持續深化理論武裝,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加強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提高黨員干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厚植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傳承弘揚黑龍江優秀精神,挖掘深厚內涵,弘揚時代價值。更加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政策法規制度、融入日常生活。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不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原則,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抓好陣地建設和管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創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新型智庫,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聚焦主題宣傳,開展成就報道,強化典型引領,搞好解疑釋惑,匯集振興發展正能量。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確保網絡環境風清氣朗。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講好龍江故事、傳播龍江聲音、樹立龍江形象。
(五)以打造“兩座金山銀山”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創新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念好山水經、冰雪經,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發展林業產業,抓好林菌、林果、花卉苗木、中草藥、特色養殖等林下經濟,壯大森林食品、林木產品等精深加工業,推進碳匯產業發展,構建現代林業經濟新體系。發展生態旅游,挖掘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冰雪游、森林游、邊境游、濕地游、避暑游等旅游產業,整合旅游資源,推動文化、體育、時尚、健康養老與旅游融合發展,建設全國一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養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監管。發展冰雪經濟,發揮冰雪大世界、雪博會、亞布力滑雪、雪鄉等品牌優勢,優化整合冰雪資源資產,大力發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冰雪教育,打造全國冰雪旅游首選目的地、冰雪人才培養高地、冰雪裝備研發制造和冰雪賽事承辦基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建設冰雪經濟強省。嚴守生態紅線,推進“多規合一”,實行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開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治水、凈氣、降噪、還綠、護田,保護利用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快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推廣應用,落實“河長制”,保護重點林區、重點濕地和界江界河,使黑龍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六)以優化布局為抓手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堅持城鄉一體、區域協同,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后勁。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統籌考慮各市(地)區位條件、資源稟賦、歷史文脈、城市功能、產業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理確定功能分區,打造發展平臺和載體,構建科學高效的空間布局體系。推動哈爾濱市建設東北亞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現代化城市和哈長城市群核心城市,更好發揮對全省發展的輻射功能、外溢效應和帶動作用。對其他綜合性城市、資源型城市、沿邊開放城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突出特色、選準定位,做好全域規劃,努力形成優勢互補、協調并進的區域發展格局。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創新實施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堅持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統籌推進煤城、油城、林區加快轉型,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做強縣域經濟,推動縣(市)與墾區、林區、礦區融合發展,促進縣城擴容升級提質,培育壯大產業園區和立縣特色主導產業。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推進特色小鎮和新農村建設,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堅持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打造鐵路網主骨架,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鐵路,推進沿邊鐵路建設。優化公路網布局,建成哈爾濱都市圈環線公路,搞好旅游公路建設,打造沿邊高等級公路走廊。加快哈爾濱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新建一批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加快水運高等級航道建設。加強現代水利設施建設,基本建成“三江連通”骨干工程。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步伐,實現“北電南送”。加強城市“三供三治”建設,搞好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進農村,縣以上主城區重點區域實現免費WiFi基本覆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龍江人民的共同期盼。我們一定要以決戰決勝的堅定意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推動振興發展實現新跨越!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聚焦各地黨代會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