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國 杜敏
2012年11月08日10: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富民強省傍科技
由于廣東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未雨綢繆;運籌帷幄,斬獲先機。因而他們“雙轉移”、“騰籠換鳥”戰略推行順利,成效顯著。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在全球金融大危機的嚴重沖擊下,逆勢上揚,穩步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談到這一變化,李興華深有感觸地說:這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始終不渝地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依靠科技來實現富民強省的戰略目標。李興華接著說:汪洋書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如果說過去30多年,廣東的成功發展主要是傍‘資金大款’,那么廣東未來的科學發展就要更多地傍‘科技大款’”。廣東又是怎樣傍“科技大款”的呢?
首先,樹立世界眼光,用“大科技”的思想構筑科技創新合作模式和合作平臺。什么是“世界眼光”?廣東人講:世界眼光就是在謀劃廣東經濟建設發展時,把廣東經濟發展放到世界經濟格局上去考量。何謂“大科技”?李興華說:“大科技”是一種大開放、大視野,海納百川、合縱連橫、有容乃大的理念和襟懷,即在謀劃科技發展時,應不分地域,不分所有制,不分隸屬關系。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區域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形成一種大家都重視科技,大家都來投入科技的局面,目的是不為所有、只為所用。這些年,廣東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圍繞“大科技”這一思路和理念,在廣東構筑了一些專業的、高端而有特色的科技創新合作模式和合作平臺。如“啞鈴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以及和教育部、科技部進行的省部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創新聯盟、院省合作、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等合作模式和合作平臺。這些模式和平臺既分門別類、各成體系,又縱橫捭闔、相互關聯。整體好似一條紅線串起來,一個比一個高。并且這些合作模式和合作平臺在運行發展中,宛如行云流水,簡約自然。如詩人詠詩,似畫家作畫,一切是那樣從容有序、揮灑自如、激情進取,全神貫注、凝神提氣地為“創新型廣東建設”,為推動廣東經濟社會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其次,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提高廣東科技綜合實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講:“從現在起,廣東應對金融危機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立足科學發展,堅決不再回到傳統發展老路上去。”首先,廣東加大了對科技投入的比重。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96%,科技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第一梯隊,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指標位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穩居全國前列,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9%。其次是開展省、部產學研合作,廣泛地吸引科技資源。廣東省聯合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首創了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機制。合作實施6年來,省財政投入22億元,地市財政投入近100億元,帶動企業投入產學研經費超過900億元,吸引來自全國64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萬多名專家、教授在廣東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產學研合作。企業組織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總計2萬多項,累計新增產值1.1萬億元,新增利稅1500多億元,獲得專利2.5萬多件,為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近8.3萬人。三是扎實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狠抓人才培養,加快創新團隊建設。廣東省首創了全國地方政府與國家合作開展基礎研究的模式,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發起設立了廣東聯合基金,每年投入8000萬元,用于資助優秀科研機構和創新人才,吸引了2萬多人次科技人員參加項目申報。此外,廣東省還設立了專項資金,用于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3年共投入財政資金8.55億元。由于廣東省把應對金融危機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立足到科學發展,目前廣東省創新人才量增質升。截至目前,廣東省首批、第二批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已吸引人才1016人,是兩批團隊初始成員250人的四倍多,并培養博士、碩士等科研骨干1159人,產生了“以團隊引團隊、以人才引人才”的“滾雪球”效應。今年上半年又成功遴選引進26個第三批創新科研團隊,匯聚了174位國內高層次人才。目前在粵工作的兩院院士達到99名。企業科技特派員、“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等人才隊伍在粵不斷集聚壯大。
第三,堅持科技引領、自主創新,變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廣東一方面對現有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擴大技術領先優勢。對低碳技術創新與示范、重大新藥創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等優勢領域,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集中力量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使這些優勢產業具備了國際先進性、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和重大創新技術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廣東對傳統產業,植入高新技術“基因”,加快技術改造步伐。2011年,全省投入技改資金948.4億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使一大批傳統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同時,廣東對資源消耗型產業,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在堅持創新引領,促進轉型升級的過程采取關停并轉的方法,降低資源消耗。目前,廣東省累計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240萬噸、落后水泥產能6594萬噸,有力促進了節能環保,單位GDP能耗穩居全國前列。
第四,率先實施科技立法,保護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2012年3月1日,我國第一部促進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制定了多項突破性的規定。如針對科研經費中人頭費支出偏低的問題,《條例》規定將其提高到30%,其中軟科學研究項目和軟件開發類項目,人力資源成本費可達50%;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用地困難的問題,《條例》規定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項目用地,依法可以采取協議出讓等方式取得;為激發科技人員將成果進行轉化和產業化的積極性,《條例》規定,將成果轉化凈收入的三成獎勵創新者,以加快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所有這些,都極大地保護了科技人員的正當權益,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