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深度最高達9米,七成污染土壤需高溫焚燒
對於修復目標,負責修復工作的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程斌介紹,該地塊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以致癌風險10-6至10-5作為可接受風險水平,即風險概率相當於100萬人中有1人可能因污染致病,這個概率比國內同類修復項目要低很多。
“為了弄清楚這塊地的污染情況,我們輾轉找到了農藥廠的老工人,回憶當年的生產狀況,並找到一份20余年前的廠區布局圖。”張琴告訴記者,經過詳細調查和勘探,最終確定赫山地塊70%以上的區域都受到了污染,污染總土方量達到29.68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磷、有機氯農藥,即滴滴涕和六六六﹔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局部最深達9米。這些有害物質須盡快治理,以避免遷移與擴散,影響環境安全。
“根據污染物特點及污染程度,赫山地塊使用了兩種方法進行修復。”程斌告訴記者,地塊內73%的污染土壤外運焚燒處理,剩下27%污染土壤在現場用生物化學還原技術進行處理。專家介紹,有機氯農藥在水泥回轉窯的高溫條件下將徹底分解,去除率可達99.99%以上。
施工現場的10多個塑料大棚就是生物化學還原的工作車間。記者在大棚中看到,約20厘米厚的污染土壤被均勻地鋪在防滲膜上。一些褐色的生物化學藥劑被摻在土壤中,翻土機會定期攪動、翻土。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每批污染土壤都需要經過三個周期即27天才可徹底修復達標。
污染容易修復難,赫山地塊修復成本預計達2.8億元
“赫山地塊的土地修復成本預計會超過2.8億元。”張琴告訴記者。
土地修復專家說,如果計算一下污染企業搬遷前共創造的產值,再對比土地修復的成本,可以看出污染對於土地價值的負面影響非常巨大。
據記者了解,造成這塊土地污染的原武漢市農藥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是從事合成農藥及加工農藥的中型國有企業,以除草劑、除蟲劑、棉花病蟲藥等為主要產品。根據武漢市工業志的記載,武漢市農藥廠從1960年到1980年穩定發展﹔1985年與漢口東風輪胎廠合並組建成武漢輪胎廠,但連年虧損,到1991年8月虧損高達3000余萬元,1994年底破產﹔之后又組建為武漢南方輪胎有限公司,經營狀況也不佳。2003年,武漢市土地儲備中心收儲了赫山地塊。但由於毒地事件影響,土地開發戛然而止。
專家告訴記者,由於造成污染的企業生產期跨度比較長,經營過程也比較復雜,因此很難獲取企業創造價值的總體數據,但土地的污染在土地交易和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張琴說,修復項目的各參建單位對於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視,也力圖通過改進修復技術,用上自主研發的藥劑或技術,以縮短工期、降低投資,但是收效甚微。
“我們要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確保生態環境恢復,確保土地周邊老百姓能過上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當然,我們也期望有關部門能更多地關注‘毒地’危害,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漢陽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