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焦新聞熱點
在西南某省份,當地一些單位領導不僅用公款送錢,甚至還召開黨組會議,討論給縣委書記和縣長送錢的具體數額,然后按當地潛規則,一般由兩名領導干部去送,其中一人進縣委書記的辦公室,另一人則站立于門外,進去的領導干部出門時再用手拍一拍空口袋,以示“利是”已送出。
新京報:“開黨組會討論送禮”是政治倫理集體塌方
“單位開會討論送禮數額”,以及設計送禮監督環節,意味著一個地方的官場政治生態徹底崩潰了,不僅送禮者眾,而且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詳細】
聚焦媒體評論
京華時報:政府強賣債券 公職人員豈是家臣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年末,貴州省余慶縣很多公職人員都得到了一項特殊的年終任務,要在20天內,向單位交錢購買一種名為“銀杏債券”的私募債券,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不買輕則被批評,重者被處罰。【詳細】
光明日報:災難語境下的挑剔心態也是一種監督
災難語境放大了公眾對官員的挑剔心理,不過沒必要對此刻意遏制,因為它首先是對官員的一種監督。如果官員畏懼這種挑剔,他們在工作中才能重視公眾的訴求。【詳細】
工人日報:告別“千城一面”需要更多“典故站牌”
說到城市,如今人們往往有千城一面的感覺。公園差不多,廣場差不多,樓房差不多。如果不是不同的地名、路名,置身于哪個城市,你也未必總是清楚。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城市風格是相似的,文化是雷同的。【詳細】
經濟日報:“油價低不利環保”兩面看
隨著國際油價的連跌,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已回至“6元時代”。對此,有些人認為,如果能源價格過于便宜,人們用的時候無所顧忌,對環境的損害難以估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