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記者從江蘇省南京市有關部門獲悉,南京市市長季建業日前因經濟問題被中紀委“雙規”,當地政府近日將公布有關情況。季建業在任4年南京全城大規模翻新“修舊”,梧桐樹遭砍伐,引發民眾不滿。(10月17日《西安晚報》)
從目前各方匯集的信息來看,季建業在任四年,在市政建設上的大規模與一意孤行,早已先于腐敗而招致民怨沸騰。砍伐梧桐樹、投巨資上馬雨污分流等大量工程,使得南京古城不斷被“開膛破肚”,也不斷有人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可以看出,即便是沒有腐敗的線索,其施政行動,早已引發民意反彈。那么,對于這種受到民意顯著爭議的官員,如何評估其行為?當官員的執政行為越軌民意,是否除了“腐敗”,就無必要進行約束?今天看來,如果在一開始,民意的爭議能夠影響季建業的施政布局,其經濟問題抑或不至于此。
民意的直接反饋外,季建業與工程公司的曖昧關系,也不可謂不明顯。有當地官員表示,季建業早在揚州期間,也發動全城大規模的翻新“修舊”,而很多工程公司都是其本人從蘇州引進。負責市政建設的公司都由市長本人引進,且集中于一地,這些在事后看來幾乎成為官場公開“秘密”的信息,為何沒能引起實質性的調查?這無疑也是一種內部監督生態的映射。
就在正式被“雙規”前,季建業在當地召開的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坦言:有的城市建設項目攤子鋪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工程投入承擔能力和基層群眾承受能力缺乏科學統籌;雖然一些老同志、領導班子成員和群眾早有反映,但常委會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以此看來,季建業在施政上的爭議,從市民到官員內部包括其本人,都有著共識。既可視民意為無物,也可反擊官場內部的聲音——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的權力病灶,在季建業身上,顯然有著鮮明的呈現。
分析落馬官員季建業身上與腐敗有關的蛛絲馬跡,不難發現,它揭示的一些原因或許仍是目前反腐制度建設中應該引起重視的方面:如輿論監督與民意反饋如何通過制度化渠道,及時糾偏官員的施政行為,工程建設如何不變成個別官員牟取私利的香餑餑,權力內部監督如何得以完善,一把手的權力過于集中怎樣得到有效的改觀,等等,這些都是對于反腐制度建設的啟示。
延伸閱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