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正值畢業季,北京150萬購買“學區過道”的消息,又把“天價學區房”問題推向風口浪尖。6月23日,有媒體刊出調查報道,發現盡管年初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可採取多校劃片,即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到每個片區,希望讓天價學區房熱降溫,但學區房價格上漲趨勢並非緩和,反而讓高價買學區房的家長更為焦慮,擔心變數增加,買了房也不一定能上名校。
學區房價格持續升溫,政府出手也未解焦慮,致使有人對“試行學區制”、施行劃片就近入學的做法,產生了懷疑。有人甚至認為所謂的學區制已經誤入歧途,形成另一種擇校,與教育公平越來越遠。
實際上,政府部門急於出手調節,社會輿論遽下結論否定,說明人們對試行學區制這一新生事物,心態還是過於浮躁。平心而論,即使催生了學區房價格暴漲這一現象,與以往“潛規則”盛行的擇校方式相比,劃片就近入學仍然公平許多。起碼它是通過公開的房價上漲這一市場規律,調節由於教育資源不均衡而造成的“供應短缺”問題,而不是依靠權力批條子、暗箱操作搞贊助,容易滋生腐敗。
至於會不會造成“富二代”有更多機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筆者認為純屬多慮。炒作學區房的畢竟是少數。況且,即使沒有天價房這一因素,因財富多寡而造成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現象,同樣存在。請家教、找陪讀、上高價補習班,哪個不需要資金支持?
另外還要知道,學區房價格高,並不是中國“專利”。在有的國家,比如美國,由於公立學校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本學區的房產稅,好學區房子貴,公立學校得到的教育經費就多,教育質量就更好,會吸引更多重視教育的家長趨之若鶩,促使房價進一步上漲,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不過由於它採取的是對買房和租房一視同仁政策,隻要在本區內居住,適齡兒童都可以登記排隊入學,此外它還有不少質量較高的私立學校,供有錢人交錢受教育,因此學區房價格倒沒有高得離譜。
又比如韓國,由於教育質量有地區差異,所以也有許多家長甚至會賣掉住房,到教育水準高的地區租房居住,因此這些地方的房價與租金也居高不下。不過,因為韓國初中實行所謂“平等制”,一般老師在一個學校執教6年后,必須調到鄰近同等的其他學校執教,而小學生在小升初時,是通過電腦被隨機投放到附近不同中學,因此同一地區的初中,基本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個別地區會出現“學區房”價格上漲。
我們試行學區制,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對其效果,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檢驗。政府部門所要做的工作,應是及時總結各地經驗、適當借鑒國外做法,循序漸進推出各類舉措,對試行學區制的做法予以完善,慢慢讓學區房熱降溫,逐漸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天價學區房“高燒”不退甚至“升溫”的主因,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因此在硬件上,應取消實際上仍然存在的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分,統一建設和配置標準,不達標則追究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在軟件上,對鄰近地區的師資實行定期輪換制度,縮小現有各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差距。在此基礎上,對同一地區的生源由電腦進行隨機投放,類似於年初教育部提出的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不同學校的生源更為均衡。時機成熟時,對確在本區居住的居民,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一視同仁,學區房價格可能就不會被炒得太高。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可通過專業的宣傳引導,讓家長們明白,熱衷於學區房未必是理性選擇。孟母三遷、擇鄰而處,雖有一定道理,但對孩子不一定都有好處。人為變換生活環境,有的孩子可能就不適應。進了名校,學習競爭激烈,孩子精神壓力加大,有的甚至會喪失學習興趣。更不用說有人因買高價學區房帶來家庭資金困難,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影響孩子健康成長,進了名校成績卻沒有提高,得不償失。
適時出手,多措並舉,學區房價格或可回復到相對合理區間內,教育整體質量也會提高。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網評精粹:
相關專題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