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逝世。謹以此文緬懷偉人。
南方談話的背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廣東率先開始了改革開放,在鄧小平的關心下深圳等經濟特區相繼建立,鄧小平非常關心經濟特區的發展,1984年初他專程考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1月24日來到深圳經濟特區羅湖人民南片區,這里緊鄰羅湖口岸,有鐵路與香港相連。幾平方公里的建設工地非常壯觀,中心區域是建設中的全國第一高樓—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鄧小平站在當時深圳最高樓國際商業大廈樓頂,欣慰地看著眼前拔地而起的棟棟高樓,告訴陪同人員:下次我要去國貿大廈看看。考察結束,鄧小平給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回到北京后,鄧小平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1985年鄧小平會見外賓時提道:“經濟特區還是個試驗。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總之,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但在開放過程中要小心謹慎。”
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受到沖擊,社會主義發展陷入低潮。面對國際社會主義的嚴峻形勢,有人擔心改革開放會全盤西化,滑向資本主義道路。而鄧小平認為,改革開放就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通過改革開放,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不改革開放,抱著過去僵化的體制,社會主義將沒有出路。而此時,深圳等地正在通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有把這個體制推廣到全國的想法。
鄧小平南方之行來到深圳,有一個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李灝。李灝是廣東電白人,少年時代就投身革命,家里三位親人是烈士。新中國成立不久,他從家鄉調到北京,先后在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國家進出口委、國務院工作。李灝長期在國家經濟部門工作,熟悉經濟、眼界開闊。他在深圳工作時大刀闊斧改革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這些經歷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他從國務院副秘書長崗位調深圳工作,先任市長,不久任市委書記。1993年卸任市委書記職務后,任第八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正部級干部。李灝曾對筆者多次講過他調任深圳時,鄧小平要找他談話。但鄧小平工作太忙,而上任的時間又很緊,那次沒有談成,成了李灝的一大遺憾。李灝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副部長級干部,鄧小平要談話實屬罕見,但經濟特區重要,鄧小平要談的一定是經濟特區。李灝說,如果當時談話了,他對如何辦好經濟特區,目標和思路會更加清楚。他一直想彌補這個遺憾,而1984年鄧小平在深圳說了下次要來看國貿大廈。李灝到任后,每年都發邀請給鄧小平,希望他能再次來深圳考察。李灝回憶說,1991年是他在深圳工作以來壓力最大的一年,對于深圳不利的消息越來越多,大批基建隊伍已經撤離,街上的行人越來越少。正在這時,鄧小平來了。
由此可見,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是多重因素促成的。鄧小平關心經濟特區,希望親自感受經濟特區的繁榮,這是最大動因;通過南方之行推動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當務之急;而李灝的邀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鄧小平南方之行。
深圳5天的行程
1992年1月19日上午8時,鄧小平的專列到達深圳火車站,李灝等省市領導在車站迎候,從19日至23日,鄧小平在深圳5天時間,李灝全程陪同。
考慮到鄧小平已經88歲,又長時間乘車,上午本來安排他先在深圳迎賓館休息,但鄧小平說,到了深圳坐不住,想出去看看。深圳馬上調整方案,上午安排參觀,第一站是深圳火車站。
緊鄰羅湖口岸的深圳火車站有110年的歷史,是當時深圳標志性建筑。英國侵占香港后,在深圳設立口岸和車站。深圳火車站見證著中國近代以來的衰落和興起,也見證著深港兩地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特區的發展,在原有老站的基礎上建設了規模宏大的新站。車站落成前,李灝請鄧小平題寫站名,鄧小平書寫蒼勁有力的“深圳”兩個大字。當時還有人納悶,為什么沒有“站”字。鄧小平的意思是,經濟特區要向前進,不能靠站。來到車站前廣場,鄧小平的女兒鄧楠開玩笑地說,這是您的專利,也屬知識產權,鄧小平同志微微一笑。
隨后,鄧小平前往皇崗口岸。地處福田區的皇崗口岸于1985年動工興建,1988年建成通關,口岸占地1平方公里,有180條通道,是亞洲最大的陸路通道,當時深港兩地貨柜車主要通過這個口岸過關。鄧小平登上邊檢站的樓頂,這是深圳之行離香港最近的地方,深港之間的界河—深圳河就在眼前,對面就是香港落馬洲地區。鄧小平深情地久久凝視著香港方向,陪同人員都屏住呼吸、靜靜站在旁邊,生怕打擾他。鄧小平曾多次表示,香港回歸后要去香港看一看。但遺憾的是在距1997年7月香港回歸只有五個月時鄧小平逝世。
1月20日上午,鄧小平參觀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1984年鄧小平站在國商大廈看國貿大廈,說下次要到國貿大廈,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1984年國貿大廈開始建設,只用一年多時間建成,樓高160米,地面50層、地下3層,是當時國內第一高樓。建設者們采用了最先進的滑模工程技術,創造了3天一層樓的世界紀錄,此前的世界紀錄是4天一層樓。從此,3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聞名中外,成為深圳的象征。國貿大廈頂樓是旋轉餐廳,轉一圈約1小時,可以看到深圳和香港兩地。鄧小平到深圳時說,我已退休了,你們不用匯報工作,我就走一走、看一看。在深圳幾天,鄧小平除了坐車就是參觀,沒有太多時間坐下來。旋轉餐廳有一個長條桌,李灝讓工作人員擺上了深圳總體規劃圖,對照窗外的實景匯報深圳的規劃和建設。鄧小平興致很高,坐了40分鐘,旋轉餐廳是鄧小平深圳之行停留時間最長、談話最多的地方。國貿大廈裙樓是深圳當時最繁華、最高檔的商城,游人如織。商場中間是四層高架層,地面是大廳和噴泉,門店都在各層四周。當人們知道鄧小平在國貿大廈時,上萬人守在各個樓層的廊道里等候。鄧小平乘觀景電梯下到地面正好是空曠的大廳,四周各個樓層都能看到鄧小平。人群頓時爆發出熱烈掌聲,高喊“小平,您好”;鄧小平也頻頻招手,說“大家好”。有個小伙子不斷往前擠,說你們讓我到前面看看鄧爺爺,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他帶來的。場面非常熱烈感人。
參觀完國貿大廈,鄧小平來到深圳先科激光公司。這是一家高科技企業,是我國當時唯一的一家生產激光唱片、視盤和光盤放送機的公司。公司董事長葉華明是葉挺將軍的兒子,葉華明少兒時代及工作后,都曾得到過鄧小平等老同志的關照。一見面,鄧小平就認出葉華明,提到了葉華明小時候的一些趣事,關心地詢問他和兄弟姐妹的情況,葉華明非常感動。隨后鄧小平來到展廳、車間,觀看各種產品和制作過程,鄧小平對高科技產品很感興趣,聽到精彩介紹時不斷鼓掌。葉華明匯報公司每年生產幾百部國內外電影視盤,鄧小平馬上問版權如何解決,葉華明回答按國際規則購買版權。鄧小平點頭稱贊。鄧小平參觀先科公司,在深圳科技產業界引起很大反響,大家深受鼓舞。
1月21日上午,鄧小平參觀華僑城。成立于1985年的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現在是一家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它所開發的區域叫華僑城。1989年建成國內首個主題公園“錦繡中華”,其品牌還有“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當鄧小平來到中國民俗文化村各個民族村寨時,沿途各族演員載歌載舞表示歡迎。在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鄧小平參觀“天安門”“故宮”,在“布達拉宮”前與家人留下一張全家福。
1月22日上午,鄧小平參觀仙湖植物園。1983年建設、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仙湖植物園位于深圳東部,是觀賞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科普和旅游之地。這里東靠梧桐山、西臨深圳水庫,山巒疊翠、風景如畫。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也趕到這里與鄧小平會面,兩位老戰友非常高興,先在室內觀賞區參觀,然后一起走到湖邊一片開闊的草地,分別種下兩棵高山榕。高山榕在廣東非常普遍,深受老百姓喜愛。現在,鄧小平和楊尚昆種的高山榕已成為仙湖植物園的著名景點。
1月23日是鄧小平在深圳的最后一天,上午鄧小平在深圳蛇口客運港乘船去珠海。蛇口客運港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入海口,從迎賓館到蛇口客運港約一小時車程。李灝感到這是難得的一次匯報工作的機會。一上車,李灝馬上講到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特別關稅區、依法治市、農村城市化、撤縣建區等工作。鄧小平聽后說,這些我都贊成,大膽地去干。李灝說,我們一定努力干,盡量少犯錯誤,不犯大錯誤。鄧小平當即嚴肅地指出,我們首先考慮的是要敢闖,而不是首先考慮犯不犯錯誤,發現問題要趕快改正。下車后有個小插曲,鄧小平已經走到碼頭船邊,突然轉過身來回走幾步,高聲說道:“你們要搞快一點。”意在時不待人,中國過去落后了,只有快才能趕上來。
《深圳特區報》1992年3月26日頭版頭條刊登了副總編輯陳錫添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這是第一次公開全面報道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各媒體紛紛轉載。
南方談話解決了改革開放幾個關鍵問題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鄧小平在深圳談話的中心內容,也是南方談話的中心內容。當時,改革開放處在不進則退的境地,南方談話解決了改革開放幾個關鍵問題,從而消除了改革開放的疑慮,為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問題一:深圳姓“社”不姓“資”。建立經濟特區在我國是一大創舉,主要任務是作為改革開放先鋒進行試驗。作為最早設立經濟特區的深圳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爭論也比較大。當時的爭論主要圍繞深圳姓“社”還是姓“資”,是特區還是特權。有人認為深圳除了紅旗是紅的,都變顏色了,甚至提出關掉經濟特區。如何認識深圳經濟特區,既關系到經濟特區的前途,也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前途。南方談話首先要解決的是深圳經濟特區是不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
1992年1月19日上午乘車參觀,一上車鄧小平就詢問李灝深圳利用外資的情況,也引出了姓“社”姓“資”的問題。李灝匯報說,深圳的定位是外向型城市,資金以外資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企業以外企為主,外資在資金總量中占1/4,其中主要是香港資金。(當時外界說深圳是資本主義,外資就是“罪狀”之一,李灝不敢講外資比重太大,實際上外資的比重已超過1/4),其中主要是香港資金。
鄧小平說,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1/4,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多搞“三資”企業不要怕。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鄧小平接著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鄧小平講完,車上同志們熱烈鼓掌,大家終于吃下了定心丸,所有疑慮云消霧散。肯定深圳是社會主義,就是肯定深圳的改革開放,肯定我國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
問題二: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很長一段時期內,市場經濟被視為資本主義的重要標簽,我們甚至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對抗西方資本主義,我們采取“一邊倒”,學習和依靠蘇聯,在經濟發展方面,主要是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在特殊歷史條件下,能迅速調動各種資源,舉全國之力,建立國民經濟初步基礎。但是帶來的弊端也很突出,主要是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以及政府干預微觀經濟事務過多。只有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才能保障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后,以市場化為導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線和主體,以行政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為配套,進行了價格體制、外匯體制、金融體制、土地體制、住房體制、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等方面的改革。首先進行價格體制改革,取消所有購物票證,放開物價,商品隨行就市,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在生產要素方面,不再由政府調撥,而是市場配置。將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開,在國內第一次公開拍賣土地使用權,此舉成功將最重要生產資料土地推進市場。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保障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率先建立證券交易所,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政府不再直接管企業,不再管微觀經濟事務,而是宏觀管理,通過經濟杠桿調控經濟。大力發展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使其成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深圳市場化的改革,為市場經濟的提出做了實踐準備。
與此同時,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認為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機械論。我們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
鄧小平南方談話第一次對市場經濟這個敏感問題作了公開論述,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總之,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鄧小平關于市場經濟的論述,最大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和理論問題。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并不涉及社會性質問題。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是全世界人民創造的,為全世界所擁有。李灝后來回憶說,陪同鄧小平五天,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強烈的是他關于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論述,因為突破了我們固有認識。對外開放不僅僅是經濟方面,也包括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當然也有市場經濟及與它相適應的行政體制、社會體制、思想觀念等。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對經濟體制的轉變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述。指出,這不是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市場經濟是多種經濟成分競爭的經濟,從而為非公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敞開了大門。
問題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說:“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與時俱進是其品質。
鄧小平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84年,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社會主義的基礎,與馬克思主義設想的社會主義基礎有較大不同。1978年12月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踏上了改革開放征程。而改革開放就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來到深圳的第二天參觀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說這句話的時候,動作非常有勁,聲音非常洪亮。國貿大廈的這次講話,表達了一個強烈信號:改革開放不是搞資本主義,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只有改革開放才有出路。
(來源:《百年潮》2022年第2期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二級教授,深圳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市政協文史委原副主任,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