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2)
世界進入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效果更加顯著。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因素在國民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高達60%~80%?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迅速改變著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隨著新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發展,發展科學技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熱點,世界范圍內以科技為支柱的競爭日益激烈。正如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所說:“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1983年,美國率先提出“戰略防御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緊隨其后,西歐的“尤里卡”計劃、經互會的《科技進步綜合綱要》、日本的《振興科技政策大綱》等相繼出臺。這些計劃有些雖表現為軍備競爭,但都是將“科學技術領先權”列為競爭的重點,企圖從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入手,進而執世界經濟政治之牛耳,F實已向人們表明,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促進因素和支撐力量,是提高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重大因素。
再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本應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然而,在很長時間內,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楚,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由于長期受到“左”的錯誤的影響,特別是在十年動亂期間,科學技術及其載體——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被搞得混亂不堪,科學技術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
粉碎“四人幫”以后,全國人民建設現代化的熱情空前高漲。從中國當時的實際出發,鄧小平指出,搞四個現代化,從哪里入手呢?要從科技、教育入手。他重新工作后,主動提出抓科技、教育工作,把科技、教育作為撥亂反正的一個突破口,解除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精神枷鎖,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對科學技術在實現現代化中的戰略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可以看出,鄧小平正是抓住了現代化建設的中心環節,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和核心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大大推動了我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經濟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綜合國力大大增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認識到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所以越來越重視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知識,重視科技投入和科技產業的發展。
這些年我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是同科學技術的發展分不開的。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科技體制的改革,大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和科技的結合?茖W技術和生產實踐相結合,互相促進,既加速了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萍己徒洕慕Y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輪。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由于我們過去的基礎差、起點低,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還處于落后的狀況。當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要求我們加速發展時,我們的許多行業和企業,都因為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不高而暴露出許多問題。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實行科學管理,都有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改革和建設的實踐表明,科學技術在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1986年10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李政道等人時強調指出:“中國要發展,離開科學不行。”“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他反復告誡人們,要將科技和教育放在戰略的高度上去認識,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與行動也要隨之而變。正是從這種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趨勢和科學技術的作用出發,鄧小平以其深邃的戰略目光和卓越的科學膽識,用全新的視角,對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第一位變革作用,及時、果斷地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得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突破了以往傳統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學說的認識,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史上的一個重大飛躍。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1986年4月19日,人民大會堂,鄧小平在這里會見了在內地捐資助學的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剛、王寬誠、霍英東、李兆基等,贊揚他們為國家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
鄧小平在會見時說: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誤容易糾正過來,而知識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這就要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然而,要發展科學技術,又有賴于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鄧小平明確指出:“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抓科學必須同時抓教育”。由此,他提出了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基礎的思想。
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人才的社會活動,對人類文明和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現代經濟生活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社會越進步,對科學技術,歸根到底對教育的依賴性就越明顯。
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國際舞臺上,凡是文明程度高、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其教育狀況,特別是全民受教育的程度,也都大大領先于落后國家和地區。所以,一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是其社會經濟發達與否的主要標志之一。我國由于長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和干擾,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全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發展程度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面對這種狀況,鄧小平在粉碎“四人幫”后不久就急切地說,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學技術這么落后怎么行。他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庇纱,他提出,科學和教育,各行各業都要抓。他率先垂范,親自抓我國的科技和教育工作。1977年,他恢復工作后主持召開的一個大的會議就是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并對科學和教育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親自指導了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推倒了“四人幫”炮制的“兩個估計”,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了受歧視、受迫害的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的知識分子;他提出改革招生制度,在全國恢復高考,激發了全社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隨后,他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強烈時代精神的我國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 (高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