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大橋有情,將會為他留下感激的眼淚;倘若江水有意,將記錄出他血與汗的滴數。他——畢長春,波密縣通麥大橋執勤點班長。一位視大橋為戰友的守橋兵,一位在日曬雨淋中成長起來的年輕戰士。
在這座全長258米的鋼架橋上,帶領戰士檢測安全隱患,是畢長春每日的必修課。大橋的吊桿、錨索、銷子、面板等等,每一趟出巡,每一個細微之處,必須全部逐個檢查,不能心存任何僥幸。畢長春坦言:“巡橋是一項細心活,有時候一趟走下來,需要花2個多小時,并且橋上鋪的是鋼板,比較滑,稍有不慎,就會卡進鋼架里,甚至極有可能墜入江中。”
冬天,冷風如刀,畢長春和戰友們臉上的裂口,一道比一道深;秋天,強烈的紫外線在江水的反射下,把官兵們照成了半紅半黑的“陰陽臉”; 夏天,蚊蟲肆虐,江上上又大又毒的飛蟲將官兵們咬的渾身是包、奇癢難忍;春天,沙塵漫天,能見度不足5米;晴天,頭頂烈日,腳踏手觸著滾燙的鋼板和鋼架,一趟下來輕則渾身是汗,重則燙的胳膊肘掉皮;雨天,橋面打水濕滑,大家摔著跟頭,跌得青一塊紫一塊,也要堅持巡完一趟。
“最怕的,還是夜間出現突發情況。”畢長春說:“戰友們本來一天執勤就很累,夜里出現情況,往往需要全員出動,一忙就是幾小時。大家伙準備睡覺時,經常發現天已經亮了。”
2012年10月的一天,中士郝梟凌晨2點下崗,發現距東側橋頭約100米處,連接鋼架的3顆銷子出現松動。他立即呼告兩頭哨兵,停止一切車輛放行。剛洗完漱準備就寢的畢長春,聽到對講機里的緊急情況,馬上吹響集合哨,組織人員攜帶探照燈、鐵錘、扳手等工具前往事發地點進行處置。
正是這一切的一切,才使得畢長春逐步成長。更重要的還在于:作為一名班長,畢長春所想的已不僅僅是完成好任務,還要做到把戰友們安全帶出安全帶回。
那是一個陰雨天氣,畢長春帶領8名戰士更換橋面板,剛剛取下舊板準備稍作休息時,義務兵姚晨不慎腳底踩滑,說時遲那時快,畢長春一個箭步扶住他的后腰,但由于慣性過大,兩人面朝天地摔了下來。姚晨安然無恙,畢長春這幅活生生的“肉墊”卻多處受傷,特別是后腦勺那道約3厘米長的傷口,流出的滴滴鮮血,使易貢藏布江飄起了一條細細的紅絲帶……
相關專題 |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