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比什凱克市一名青年在觀看以鄧小平名字命名的“鄧小平大街”石碑。記者 崔志堅攝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是一個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城市,行走在這個城市的綠樹叢中,你會發現各類藝術和人物雕塑悄然屹立在每塊綠地和寧靜的路旁。陪同記者采訪的吉爾吉斯斯坦司機蘇萊曼告訴記者,比什凱克市還有一條鄧小平大街,那里有一塊雕塑就雕著鄧小平的頭像。
3月19日清晨,記者沿著鄧小平大街去尋找鄧小平的雕像,汽車行駛了幾公里也沒找到,隨即又問了幾個年紀大的老人,他們告訴記者鄧小平的雕塑應該在這條街的東面,因為他來自東方。司機蘇萊曼說:“這條路的變化太大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新修的,現在車多,建筑多,可能不好找。”當記者再次折返回這條路的東頭,仔細尋找忽然發現,不遠處的路邊人叢中,有一塊紅色花崗巖屹立在那里,記者立刻奔了過去。
果然,兩米多高的紅色花崗巖上端雕刻著鄧小平的頭像,下端用俄、吉、中三種文字刻寫著:此街以中國卓越的社會和政治活動家鄧小平的名字命名。紀念碑上半部是十分傳神的鄧小平雕像,正注視著這條日益繁榮的大街。
在廣州上了四年大學的蘇萊曼說,“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鄧小平最早提出的,以鄧小平名字命名這條街的想法是1996年當時任比什凱克市長的西拉耶夫(著名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其目的是昭示吉爾吉斯斯坦以中國為榜樣,走自己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這一提議得到了當時的國家總統的大力支持。”
記者沿著大街望去,寬闊的大街兩旁造型別致的歐式樓房在樹木掩映中露出紅磚綠瓦,大街兩側商店、飯館、咖啡屋、家具城、汽車修理廠和現代化加油站鱗次櫛比。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的發展。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轉軌,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走出吉爾吉斯斯坦自己的改革開放道路。
蘇萊曼說,“比什凱克市在歷史上也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驛站,有一條街就叫‘絲綢之路’的大街,這條街是比什凱克最長的一條街,它和鄧小平大街貫通,這條街道當地人說它向著東方通向中國。”
正如蘇萊曼所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比什凱克人就是從這里,把當地的特色產品運送到了中國新疆的喀什、阿圖什,喀什和阿圖什的商人也沿著這條路把中國的商品運送到了比什凱克。
所有比什凱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條通往中國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幾千年來一直是溝通兩國經濟貿易的主要通道,如今,這條通道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比什凱克工商聯合會負責人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為比什凱克在能源、經濟、信息、交通以及文化等方面與中國和其他經濟帶的國家進行合作創造了機會。
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通過近二十年的友好貿易往來,帶動了兩國之間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在經濟上形成了很大的互補性。從吉爾吉斯斯坦方面看,經濟結構單一,缺少最終工業品,特別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紡工業和食品加工業比較落后。而中國的輕工業、紡織工業和食品加工業已相當發達,家用電器以及大型機械在國際市場競爭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日用消費品豐富,價廉物美。中國上述領域的生產技術、工藝水平和產品也適應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需求和市場消費水平。中國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為中亞國家的一些特產和能源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好機遇。
比什凱克工商聯合會負責人說:“中國新疆與中亞地區民族之間的歷史和文化方面有著久遠的傳統聯系,在傳統文化保護、文化教育合作等方面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以此推動和鞏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政治合作和經濟合作。只要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有比較好的了解和溝通,就能達到互相幫助、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良好合作狀態。”
這位負責人說,中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彼此都有加快發展關系的愿望和需要。現在吉爾吉斯人都希望安定和平,過去的社會動亂給吉爾吉斯斯坦帶來了重大破壞,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吉爾吉斯人民都意識到只有發展經濟、社會安定才能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經過四年的整治和發展,比什凱克乃至整個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經濟和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變得更加整潔漂亮了。不論是在比什凱克,還是在奧什,很多中國的企業和個人都在當地扎下了根,和當地的企業和個人成為了合作伙伴和朋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把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會把兩國人民的友誼進一步發揚光大。(記者/朱明俊 崔志堅 依明江·達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