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吳金印(前左二)與河南省衛輝市唐莊鎮四和社區群眾共享喬遷之喜。 新華社發
吳金印是河南省衛輝市唐莊鎮一位普普通通的鄉鎮黨委書記,他任職44年來,為什么無論走到哪兒,都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戴?在金門溝復墾現場,吳金印一臉寬厚地笑了。他說:“這個道理,說起來非常簡單:身為共產黨員,基層干部,只要你長期堅持走群眾路線,真正深入到群眾中去,想群眾所想,干群眾想干的,真正讓群眾得到好處,嘗到甜頭兒,群眾自然會把你當親人看待。”
“老百姓是爹娘,誰不好好為他們辦事,就是不孝之子”
一雙老布鞋,一身中山裝。幾十年來,吳金印無論身份如何變化,始終都是一身十分樸素的農民打扮。吳金印樸素得就像原野上的泥土。用他自己的話說,“咱啥官也不是,就是個老百姓。”
在獅豹頭鄉工作的15年里,吳金印7年住在軍烈屬、“五保戶”家里,8年住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每次收工返回駐地,都要抽空為孤寡老人洗衣疊被,燒水做飯,為生病的老人洗腳、剪趾甲。每年青黃不接時,都要帶上鄉干部跑遍山里的溝溝岔岔、角角落落訪貧問苦,把一袋袋面粉、一捆捆衣被,扛上高山,背下深谷,親自送到貧困戶家里。淳樸的山區人民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銘記他的恩情,把“太行公仆”四個大字鐫刻在大山的峭壁上,讓大山永久作證。
來到唐莊鎮后,吳金印仍然堅守密切聯系群眾的信念和本色。他不住機關、村委會,而是住在老百姓家,串百家門,吃百家飯,每天還給老百姓交飯錢。
一邊幫他們挑挑水、掃掃地、烘烘火,一起勞動,一邊了解基層情況,跟群眾商量制訂發展規劃。吳金印說:“只有生活在群眾中,才能了解群眾;知道群眾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該干點啥。”
1995年,西代莊村飼養戶李會林想擴大養豬規模,但苦于沒有場地,吳金印了解情況后,馬上出面與村里協調,幫他解決了20畝擴建用地,并幫助辦理了用地手續。此后,吳金印一有空就要到豬場轉轉看看,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吳書記又問起你了”,每次遇到村支書,李會林都會聽到這句口頭禪。資金周轉困難,吳金印出面擔保貸款;再次擴大飼養規模,吳金印又幫著增加20畝地。現在,養豬場存欄量從當初的1000多頭發展到了1萬多頭,年收入300萬元。“沒有吳書記,哪有我的今天!”致富的李會林逢人就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攀窮親戚,交窮朋友,是吳金印給自己定下的一條規矩。一年冬天,寒風呼嘯,冰冷刺骨,吳金印到大司馬村檢查防火工作,老遠就看見一對母子吃力地抬著一個坐輪椅的殘疾人蹣跚而行,他急忙上前幫忙。細問之下得知殘疾人叫韓志明,高位截癱,家里生活困難,借錢欠債好不容易蓋起一座平房,可村里搞規劃占了他家門前的路,讓他走鄰居家的院子,誰知院內道路坑洼不平,坐輪椅出入很不方便,每次穿過院子娘倆兒都得抬著輪椅。為民解憂刻不容緩。第二天,吳金印便帶著鎮干部來到村上,專門為這位殘疾人修了一條直通通的路。從這以后,吳金印就和老韓一家交上了朋友,夏天出錢幫著修房補漏,冬天送去自己的新棉衣、新棉被,感動得全家人熱淚盈眶。吳金印每次來探望,老韓都緊緊拉住他的手,總有說不完的心里話。
相關專題 |
· 吳金印:踏遍青山情未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