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自助餐的細節
航母上的這頓自助午飯,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一不小心,記者臉紅了兩次。
細節一:喝飲料。
口渴,記者從餐臺上取了一盒紙包裝的涼茶飲料。喝完,記者隨手將它扔在了一邊。沒想,坐在對面的宋美燕參謀開玩笑地對記者說:“你要是我帶的兵,可就要挨批了。”
為啥?宋參謀說:我們航母上喝完紙包裝飲料,必須將吸管取出,然后把紙包裝壓平,這樣方便回收存放。說完,她還親自給記者做了示范。
細節二:倒殘渣。
吃完飯,記者跟大家一起到垃圾回收處倒餐盤殘渣。
垃圾回收處分為三部分:殘渣臺,不可回收,可回收。記者不小心將用過的餐巾紙扔進了殘渣臺。旁邊站著的服務官兵看到了,連忙將餐巾紙撿起,放進了可回收處。
宋參謀對記者說,航母上執行嚴格的垃圾分類。每一次出海,官兵們都將可回收的垃圾集中賣出,所得資金捐給希望小學,這樣做一舉兩得,既環保又公益。
細節決定成敗。一頓飯讓記者看到:航母官兵的高素質,正是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規范出來的。
15:00
航母的巡查員
下午3點,帶上紅色安全監察袖標,拿著防爆手電,記者跟隨艦上“生命力巡邏更”進行安全巡查。
“安全是航母的生命。”安全長米峰對記者介紹說,“生命力巡邏更”是航母上特有的安全巡查機制,巡查人員由部門聯合組成,不同的組每天在不同的路線上進行安全巡查,以消除安全隱患。
今天帶隊的是監察中隊一班班長、上士林遠鋒。左轉,右拐……跟著他走了沒一會兒,記者就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每條通道,都布滿了各種閥門和儀表,在記者眼中模樣都差不多。
航母太大了,對于常人來說就是迷宮。可對于班長林遠鋒來說,這一切他太熟悉了,航母上幾千個艙室,他和戰友都用腳步丈量過。“只要給出艙室代號,1分鐘之內馬上能確定具體位置;6分鐘之內,能從航母上任何一點趕到指定現場。”
走過一處儀表盒,林班長突然停住了腳步。他將手輕輕放在儀表盒的外殼上,那情景就好像一位父親將手放在孩子的額頭上,看看是否發燒。
“怎么樣?”“溫度在安全范圍內。”林班長肯定地回答。記者隨后用溫度計進行了驗證,果然如此。
緊接著,林班長向記者透露他們安全巡查的“四秘訣”——
聞:看有沒有異味焦味;聽:看設備運行聲音是否正常;摸:看設備溫度是否合適;看:用手電觀察不留死角。
巡查到一處消防泡沫站,林班長鉆了進去。里面管道交錯,空間狹小。他貓著身子,打著手電,看了好一陣才出來。
“這是重點檢查部位,任何一處細節都不能放過。”林班長抹著額頭上的汗水說:“如果因為我的疏忽出現了安全問題,那我就成了歷史罪人。”
記者翻看艦員住艙的管理手冊,每一條都規定非常具體。比如,用電必須使用水密插頭,房內不準晾曬濕衣服等等。
記者看表,不知不覺中已經巡查了1個半小時。順著舷梯向下,終于來到此次巡查的最后一站。在艙室角落里,懸掛著一個不銹鋼小牌。林班長記錄完巡查情況,將不銹鋼小牌取下,而后又從自己口袋中取出另一個不銹鋼小牌掛上。
“換牌就意味著此次巡查任務的結束。”林班長說,當我們結束巡查時,另一組“生命力巡邏更”緊接著又出發了……
18:30
女艦員的夢想
晚飯后,一天里難得的閑暇時光,維族女艦員迪力胡瑪爾終于露出了輕松的笑臉。
今天,迪力胡瑪爾又緊張地“奮戰”了一整天,因為艦上馬上要組織新一輪艦員資格認證考核。
“在航母上習慣嗎?”記者關心地問。
“沒啥不習慣的,我首先是水兵,其次才是女性。”滿臉稚氣的她認真地回答道。
迪力胡瑪爾來自新疆喀什,氣候、飲食與這里差異甚大。她對記者說:“我的名字漢語意思是‘心靈的陶醉’,來到航母上,我才真的實現了心靈的陶醉,我找到了值得為之奮斗的夢想。”
她的父親是一名老兵,曾戍守在帕米爾高原邊防,如今,她又來到了祖國的航母上。迪力胡瑪爾說:“我必須努力,因為我不僅在完成個人的夢想,也在實現父輩的夢想、國家的夢想!”
今年航母“春晚”上,遼寧艦副政委李東友創作的詩《你的名字叫遼寧》,讓迪力胡瑪爾感動得熱淚盈眶——
高聳的艦島是民族挺直的脊梁,巨大的甲板是祖國寬闊的胸膛;
翻滾的航跡蕩滌著百年的屈辱,戰機的轟鳴奏響了復興的樂章;
這就是你,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責任……(記者 柳 剛 王凌碩 特約記者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