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機庫里的自信
乘坐升降平臺,記者從飛行甲板來到機庫。
此時,利落的口令聲傳入耳邊,官兵們正在機庫里進行飛機系留訓練。所謂系留,就是航行中防止飛機滑動,用鋼鐵系留索具將其固定在機庫地板上。
系留索,被涂成了粉紅色,這讓人從視覺上感覺它很輕。其實,每根鐵鏈都重達40公斤。
掛鏈,旋轉,加固……戰士兩人一組,僅僅1分半鐘,他們就完成了。
“這不是最快速度,他們能做得更好,也必須要做得更好。”副艦長劉志剛說,航母上大小專業數百個,每一個環節的訓練都要精益求精,航母這個戰斗力大系統才能高效運轉。
機庫的另一端,三級軍士長翟國成正在琢磨著他的技術革新。
他可是航母上的“創新達人”,3項成果正在申請國家專利。
上航母前,他先后保障過4型飛機。可上了航母,他感覺“自己成了新兵”,啥也不會。
咋辦?從頭學起,用心琢磨。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不僅能對殲-15艦載機實施艦面保障,還掌握了其他飛機的技術保障。
談起心得,翟國成對記者說:“要想征服航母,首先戰勝自我。”
這位老兵的自信,傳遞著航母官兵應對困難的信念。
這位老兵的角色轉變,正是航母官兵使命完成“升級更新”的生動寫照。
10:00
機電艙的陽光
“雖然工作在沒有陽光的艙底,也要像向日葵一樣綻放。”
上午10點,機電部門值班室里,區隊長劉輝用詩一樣的語言“震”住了記者。
當時,他剛剛從底艙檢查完電站,耳朵里還回蕩著機器的轟鳴聲,手套上還沾著油污。
機電部門是航母“心臟”守護者,航母片刻也離不開他們的保障。劉輝對記者說:“每時每刻,機電部門都有幾十個人堅守在崗位上。”
機電部門的工作場所,高溫高噪,都處在主甲板以下的底層艙室。航母上,主甲板以下越深,條件就意味著越艱苦。
劉輝21年的軍旅生涯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各類艦艇機電艙度過的,可他從未叫苦叫累。如今,到了航母上,他成了戰友心中的“陽光使者”。
為啥?因為他有陽光般的幸福心態。
“心態很神奇,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作為技術骨干、老兵,他將自己的工作心得發在航母內網論壇上,引發了廣大戰友的共鳴。
心里充滿“陽光”,干活就充滿能量。動力中隊教導員肖磊說,劉輝加班從來都不需要上級要求,清明節期間動力系統裝備檢修,他和戰友連續幾個晚上都干到凌晨三、四點。
在劉輝看來,戰友跟他一樣辛苦。他主動邀請記者:“如果有時間,跟我下去看看,就知道輪機兵有多可愛了。”
11:00
廚房里的學問
上午11點,航母的廚房里菜香四溢。
今天掌勺的大師傅,是三級軍士長魏強。此時,他開始動手最后一個菜“素炒上海青”。
滿滿一筐上海青,魏師傅只是倒了一小部分進鍋里。他一邊炒一邊對記者說:“艦上人太多,沒法做大鍋菜,只能小鍋分炒。”不一會兒,他就炒好了6鍋。
“和在驅逐艦上相比,航母上做飯累嗎?”“不累,感覺比以前還輕松。”魏師傅的回答實在出乎意料。要知道,航母上保障的人數可遠比驅逐艦上多多了。
記者很納悶,陪同的軍需中隊中隊長劉正才忙解釋:一方面是因為航母上的飲食設備更加先進,另一方面則是管理運行機制更加高效,讓保障人員忙而有序。
劉正才,相當于航母“飲食總管”。主食加工區、面點制作區……在他的“導游”下,記者參觀了航母飲食保障整個流水線。從蒸饅頭到洗菜,每個環節層層相扣,他們力求用最少的人員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最高效的保障。
吃,在航母上可是大難題。為了讓戰友吃好,吃出戰斗力,劉正才領著保障部門煞費苦心——
按照中西結合、粗細搭配、營養均衡的原則,他們推出了21天循環食譜;考慮季節和訓練強度,推出了正餐、間餐、夜餐的全時保障模式;艦上還專門配了營養師……
“以前艙內搬運給養需要40人,現在通過流程優化和技術改進減少到了12人”。劉正才自豪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