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地方要聞

海南搭上國家“2011計劃”首班車

彭青林
2013年04月17日08:3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南海有著豐富的漁業、油氣等資源,圖為臨高某公司工人在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里打撈金鯧魚。記者 王凱 攝

4月11日,也許將成為中國高校創新發展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天。經過長達一年的“培育期”,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4家通過“2011計劃”評審認定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并進行為期10天的公示。在擠入“211”和錯過“985”之后,海南終于搭上了又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重大工程的“頭班車”———由海南省支持、中國(海南)南海研究院全面參與的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榜上有名。

“2011計劃”全稱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985”兩項重點工程之后第三個重大國家工程,由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并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

和大家早已熟悉的“211”、“985”不同,這次國家重點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學,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體,它們的名稱叫做“協同創新中心”。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建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這三家中的任何一個,在國內量子研究領域都有頂尖的實力,但是按照“2011計劃”的要求,不允許他們單打獨斗,而必須組團參賽。

今年1月至3月間,經過多輪評審、答辯和現場考察,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等14家機構從167個中心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心主任由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專家、南京大學教授王穎院士擔任,而中國(海南)南海研究院將牽頭建設中心下屬的南海問題政策支持與咨詢平臺。這也意味著,他們將以“國家隊”身份開展協同創新,形成國家“智庫”。

雖然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但“2011計劃”和協同創新中心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陌生的詞匯。參與“2011計劃”能夠在哪些方面推動海南的發展?對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對維護南海權益,促進海洋經濟開發和三沙市建設有怎樣的意義,提供了什么機會?帶著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海南日報記者分別采訪了有關人士和機構。

何為“2011”?

協同創新:新觀念新機制打破條條框框

“新的計劃、新的觀念、新的機制,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們要做的工作確實很多。”記者今天電話聯系上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學情報學專家沈固朝教授的時候,他正在為中心的建設而忙碌著。事實上,面對“2011計劃”這個全新的事物和重大的機遇,國內許多一流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探索。就像沈教授一樣,他們發現,自己走進了一個開展創新工作的全新領域。

雖然在根本目標方面,“2011計劃”與“211”、“985”完全一致,即建立世界一流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因此“2011計劃”也被認為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發展和延續。但是,在體制機制上,“2011計劃”完全不同。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表示,希望通過中心的建立,形成一個改革特區,去推動高校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觀念必須轉變。”他說,“2011計劃”重在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創新,重在推動高校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有機融合,建立協同創新模式,從而帶動和推進“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進一步發展。

據王延覺介紹,“2011計劃”的主要內容可以簡要地歸納為“1148”,即一個根本出發點:“國家急需、世界一流”;一項核心任務: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4類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進學校和學校、學校和科研院所、學校和行業企業以及學校和區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深度融合;推進8個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二是探索促進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四是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五是建立持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六是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七是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八是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

“做事的計劃,不是分錢的計劃”、“先培育、后支持”……這樣一些新詞匯正在各地協同創新中心流傳。“比如說,‘2011計劃’不再以給錢為主,因為各個協同創新中心本身就有很強的吸引科研項目和資金的能力。”沈固朝介紹說,中心更看重國家在體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動各單位協同和研究資源共享,國家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現有體制的投資不能解決的問題。

“哪怕通過了國家評審,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等著分錢、分項目,而是要更緊迫地持續進行創新。”沈固朝說,“2011計劃”的一大特點是取消了終身制。對入選的協同創新中心,每4年是一個評估周期,將對其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對行業產業的支撐作用以及國際影響力進行綜合評價。如果目標完成且國家有進一步的需求,才能進入下一個周期。這也將促進協同中心持續開展創新活動,刺激南海研究不斷推陳出新,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

南海研究何以榜上有名?

整合全國力量:評審總分排名第二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在全國所有參評的167家中心里,專家組評審總分排名第二。”曾親自參加專家組答辯、評審的中國(海南)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一見到記者,就興奮地說,這既表明了南海研究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價值,也生動地體現了“協同創新”的力量。

相比評審總分排名第一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每一家都具有頂尖實力的機構強強聯手,吸納兩院院士21人的絕對實力,2012年10月才正式揭牌成立的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何以比肩而立?

受訪者均認為,主要在于中心很好體現了協同創新的理念,充分整合了南海研究的各方力量。

“設在南京大學的中心只是一個整合研究力量、共享研究資源的平臺,我們的研究可以在各個地方、各個單位開展。”沈固朝介紹說,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目前聯合了8家參與單位:包括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院、海軍指揮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還有3家支持單位:外交部、海南省、國家海洋局,目標是創建國際一流的南海研究學術創新體,南海戰略決策的高端智庫,南海國際交流對話平臺,涉海事務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中心圍繞基礎研究、動態監測、戰略決策三大方向,設立南海史地與文化研究、南海資源環境研究、南海法律與國際關系研究、南海地區航行自由與安全合作研究、南海輿情監測與國際交流對話等8大平臺,每個平臺由一位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任平臺長。平臺下還設置研究組承擔具體的研究項目,實行更加開放的合作方式,可以跨平臺、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開展研究,交流人員和信息。

這個機制,囊括了文理、軍地、校所、校校合作,參與中心的每個單位都在南海研究的某個或幾個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通過平臺將大家的力量整合起來,就形成了完整的南海研究創新能力,對具有多學科、多領域、交叉型的特點的南海研究開展十分有利。

“在南海問題研究領域能更迫切地感受到,過去一家單位或一個人單打獨斗的研究套路已經行不通了,沒有一家能在南海研究上包打天下,都必須通過協同來更有效地開展研究。”沈固朝深有感觸地說,這套機制為在南海研究上的協同創新提供了保障。

沈固朝同時指出,海南和中國南海研究院在南海研究上長期積累的豐碩理論和實踐成果,也是中心得到專家組高度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研究離不開海南省各有關方面的支持。”他認為,隨著南海研究受到各方關注,尤其是此次首批入圍國家“2011計劃”,南海研究正在成為學術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這無論對推動南海研究的創新成果,還是對海南的開發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