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天亮
2013年04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張芳曼 |
“神九”飛天、“蛟龍”下海、“殲—15”一鳴驚人、高鐵奔馳——這些令國人無比自豪的成就背后,有一個共同的標志:國企創造。
當不少人對國企的印象還停留在“效率低下、產品落后、競爭乏力”,當一些人仍在指責國企“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精”時,我國的國有企業已悄然完成了一次華麗蛻變。
2012年,54家國有企業進入全球財富500強,最高排位第五名。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最大的500家國有企業全年銷售收入總和還不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撕掉“虧損”標簽,如今的國有企業展示了出色的盈利能力,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中國競爭力的代表,用驕人業績演繹了“大象快跑”的故事。
2012年,117家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3萬億元,上繳稅金1.9萬億元,10年間年均增速近20%。很多人不知道,直至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不少央企還因資不抵債、發不出員工工資而發愁。作為國企的優秀代表,央企數量不多,但影響力不凡,已成為行業的排頭兵、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在新世紀的舞臺上展示出“國家脊梁”的風采。
經歷改革陣痛、走過黯淡谷底,在探索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進程中,走來了“新國企”方陣。
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企業形成新布局
盡管進行了廠長負責制、經營承包制等一系列嘗試,到上世紀90年代末,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國企仍大面積陷入困境。
搞好國有企業,既要在微觀上深化企業的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也要在宏觀上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
“過去,我們追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以為國有企業越多越好。后來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方針,但國有經濟仍是絕對的大頭。”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回憶說。國有企業分布過寬,力量分散,形不成規模效益。上世紀末,全國有20多萬戶國有非金融企業。大量中小國有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在一些需要國有企業發揮作用的領域,又缺少競爭力。
如何集中力量,在那些最能、最應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優勢的地方,讓國有企業大顯身手?
“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觀念上的突破,引發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重大變化:
“抓大放小”——10多年來,在中小企業領域,國有經濟通過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實施了大規模的主動退出;
“破產退出”——對由于經濟轉型或經營不善而造成的困難國有企業,疏通了破產退出的通道,讓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機制發揮作用。力度最大的1998年到2003年,約5000戶困難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實施了破產,涉及職工981萬人;
“優化激活”——對正常經營的大型國有企業,通過成立國資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企業內在活力,推到市場一線,優勝劣汰,平等地參與競爭。
這是一次直接觸動利益的改革。新興際華,2012年躋身全球500強,是全球最大的球墨鑄鐵管供應商。很少人知道,本世紀初從軍隊脫鉤組建成為央企時,新興際華虧損額高達24億元,排第一位的工作是對下屬14家企業實施破產。“這么多企業同時破產,人往哪兒去?錢從哪兒來?河北一家破產企業開職工大會,我去做職工思想工作。1000多名職工圍上來討說法,我自己都覺得看不到希望。”董事會秘書徐建華回憶起當時場景,至今捏把汗。
“布局調整是項根本性的改革。基本‘退’到位后,國企的整個情況全變了。”邵寧介紹說,過去國企是一個“面”的布局,數量龐大、分布在所有行業,之后則成了一個“塊”的布局。
最直觀的變化是“兩減一增”:
國企戶數大幅減少。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央企數量196家。從2006年至今,每年都有約10家規模較小的企業并入大型優勢企業,目前,央企戶數已減至117家;
國企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減少。國有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占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從上世紀末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27%;
同時,國有企業進入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個時期。2002年到2012年,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2.5萬億元,增加近7倍,實力大增,活力凸顯。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