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天亮
2013年04月1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控制力、影響力大增,國有企業迸發新活力
新布局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如何體現?從前,人們認為這取決于國企戶數是否占優;如今,國企實力如何、控制力和影響力有多大,更受關注。
洗衣機、自行車、炒勺……中航工業下屬黎明公司,在世紀初與多數軍工企業一樣,經營困難,為了生存轉而制造大量民品。“國家‘一五’時期就奠定的工業基礎,不是為了我們現在來生產炒勺的!”中航工業總經理、當時黎明公司的董事長林左鳴果斷決策,主動放棄仍然賺錢的民品項目,集中優勢向裝備制造業王冠上的明珠——燃氣輪機發起進攻。如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燃氣輪機已成為黎明的拳頭產品,使我國在國防、重工業領域的動力裝置不再完全依賴進口。
“有進有退,退是為了更好地進。”首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多次表示。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的資產集中在國防、能源、通信、冶金、機械等行業,承擔著我國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所有的基礎電信服務,發電量占全國的50%多,生產了全國超過60%的高附加值鋼材、70%的水電設備、75%的火電設備。117家央企明確主業,逐步退出非主業領域。目前,紡織、輕工等領域已基本沒有央企參與,房地產、食品等行業占比不到4%。
國有經濟的比重在降低,但經過體制機制一系列改革后的新國企,影響力、控制力大大增強。
“影響力、控制力,首先體現在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整體素質的提升上。”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表示。
國資委成立之初,提出央企不僅要國內領先,還要與國際一流企業全面“對標”。這樣的目標一度遭到質疑,認為差距太大、空喊口號。時至今日,117家央企,絕大多數成為行業三甲,不少央企進入了全球行業十強,逐步掌握國際市場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在工業增加值率、勞動生產率等通用的績效指標方面,我國有約1/3的行業領先國企趕上或超過全球500強。中國建材、中國國際航空等一批競爭性央企,近兩年相繼成為行業內全球排名第一的企業。
影響力、控制力,也體現在國有企業對新技術、新產業的引領上。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優化,為科技創新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提供了條件。如今的中央企業已成為“中國創造”的核心力量。高鐵領域,中國南車、北車用5年走完發達國家40年的路,創造了運營時速486.1公里的新紀錄;航天領域,以國企為主體的中國企業鋪就了38萬公里的漫漫奔月路;能源領域,神華集團攻克煤直接液化等一系列戰略儲備技術,為國家能源安全未雨綢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央企業參與了15個;歷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及絕大部分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均由中央企業獲得。
影響力、控制力,還體現在國有資本的輻射、帶動上。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造力度加大。90%以上的國有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制,央企60%以上的營業收入、80%以上的凈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40多家央企實現了主營業務整體上市。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的方式,國有企業廣泛吸納非國有的社會資本,擴大了國有經濟的輻射范圍,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展現新擔當,國有企業成為經濟社會中流砥柱
新的布局結構,新的擔當使命。
過去,國有企業常常與“等靠要”聯系在一起。如今,經歷深層次改革、實現脫胎換骨的新國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日趨突出。
國有企業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在國資委成立時,如何讓國有資產不流失、不貶值,還是個大問題。”彭華崗介紹說。現在看,從2003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所有者權益從3.19萬億元增加到11萬億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是看得到的真金白銀,也是留給全民的一筆優質資產。”
更直接的貢獻是對公共財政的貢獻。盡管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下降,但始終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2003年到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上繳稅金17.1萬億元,2011年國有企業上繳稅金占全國稅收的38.4%。所有類型的企業都須繳稅,但分類看,國有企業的稅收貢獻率遠高于其他所有制企業。2011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8元,私營企業為3.2元,外資企業為2.3元。在充分競爭的鋼鐵行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噸鋼稅負203元,高出其他所有制企業平均水平69元。
2007年起,國有企業開始向國家上繳紅利,上繳比例穩步上調,目前累計上繳國有資本收益約3000億元。國有股權劃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使人民群眾擁有了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國資委統計,到2011年底,已有2119億元的國有股權轉讓收益劃歸社保基金。中央企業還劃轉到全國社保基金83.94億股,為社保基金提供長期收益。
國有企業成為特殊時期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依托——
2011年,經濟轉型、宏觀調控的關鍵年份。恰恰在這一年,煤價上漲、電價倒掛,企業每發電1000千瓦時,就會產生60多元的價格缺口。當其他電力企業紛紛減少或暫停發電,五大電力央企仍開足馬力,用滿負荷運轉支撐了當年全社會約10%的增長電量。
保供電、保供氣、保供油、保基礎設施、保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穩定,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不計得失,展示了關鍵時期的社會擔當。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評價說,落實國家決策、保障經濟安全,國有企業有“定海神針”的作用。
急難險重,國企總沖鋒在前。2011年利比亞撤僑,國航、東航、南航無償組織包機,迅速投入撤離工作。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央企業第一時間奔赴抗災一線,搶修電網、通訊、交通設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深有感慨地說,“實踐證明,在國家和社會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和危機時,中央企業靠得住,信得過,拉得動,打得勝。”
國有企業成為全球化背景下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
世界最高鋼筋混凝土建筑俄羅斯聯邦大廈、尼羅河上全長9800米的世界級長壩蘇丹麥洛維大壩……全球不少高難度、標志性工程,鐫刻上中國國有企業的名字。中海油入股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中國遠洋接管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碼頭……作為走出國門的“探路者”,國有企業海外市場向著更高層面拓展。目前,中央企業海外資產總額達5萬億元,占央企總資產近1/5。
“大國間的競爭突出表現為其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的角力。”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中國企業的整體崛起,打破了長期由歐美日跨國公司壟斷世界經濟的格局,而國有企業在其中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
躍上新平臺,開啟新格局。承載著強國富民的“中國夢”,新國企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