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選擇以教育戰線作為突破口。
早在1975年,鄧小平面對重重阻力,就提出讓軍隊帶頭,在軍隊搞一所國防科技大學,從高中直接招生。1977年5月24日,尚未正式復出的鄧小平對王震和鄧力群講,日本從明治維新就開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的力量。明治維新是日本新興資產階級進行的改革,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干得比他們好。他明確提出,抓科研必須同時抓教育。他特別提到: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他還表示,如果他出來工作,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希望從現在就開始,從小學做起,5年小見成效,10年中見成效,15年、20年大見成效。
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作了較大的改進,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不考試的做法,恢復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
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討論解決了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等問題,並提出了高校招生方案。
7月23日,鄧小平談道:“教育要兩條腿走路,要有重點。大學要從工農兵中招生,重點學校可以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生。”他還說,“不管招多少大學生,一定要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要。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門’。”
7月29日,鄧小平與方毅、劉西堯等談教育工作,提出“要抓一批重點大學,重點大學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辦科研的中心”。8月1日,鄧小平與方毅、劉西堯等再談教育問題。他指出,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學校可以搞多種形式。總的目標是盡快地培養一批人出來。根本大計是要從教育著手,從小學抓起,否則趕超就變成了一句空話。重點大中小學校,數量不能太少,現在要立即著手指定。兩條腿走路,但要有重點。重點大學就是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招生。編寫教材,一定要吸收世界先進的東西,洋為中用,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從最先進的東西教起,一開始就啟發學生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這就有希望了。他還說,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通過自學達到了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麼辦法、經過什麼途徑選拔回來。這種人成千上萬,要非常注意這部分人,愛護這部分人,千方百計把他們招回來上大學或當研究生。
8月6日,鄧小平主持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提出:“從明年開始執行新的教育制度。今年做準備,把學制、教材、教師、學生來源、招生制度、考試制度、考核制度等都要確定下來,都要搞好。搞好后就不要經常變動了。當然小改也還是可能的。”他提出,“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既可以把優秀人才選拔上來,又不要引起波動。重點學校要統一招生。今年下決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學生要符合要求。”
8月8日,鄧小平堅決表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接收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8月17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友誼賓館再次召開了全國招生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確定的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尚未分配工作的)、復轉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20歲左右,不超過25歲,未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
8月18日,鄧小平審閱並同意教育部提交的《關於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原計劃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8月開始招生,11月中旬新生開學。現根據鄧副主席指示,我們將對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作較大的改進,招生時間擬推遲到第4季度,1977年新生於明年(指1978年)2月底前入學,推遲3個月(包括寒假)。
9月25日,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從當年起高等學校招生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不考試的做法,恢復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
1977年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工作推遲到第4季度進行。12月,全國約有570萬名青年參加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應考者是1966~1977屆畢業生,年齡在15~16歲到30多歲之間,各大專院校從中擇優錄取了27.3萬名學生,錄取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的,僅為4.8%,被錄取新生於1978年2月前后入學。
1978年7月,又有610萬人參加了全國第二次高考。兩次總計1180余萬人的招考創下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考試史上的紀錄。這充分反映了這一代人渴望上學、渴望知識,更渴望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他們終於等到了這次真正能夠自主選擇的機會。
這是鄧小平復出之后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從提出設想(1977年5月)到決策(1977年10月),再到實施(1977年12月),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一年之后的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則是第二大決策。筆者把這第一個重大決策稱為改革開放的“種子”,正是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為中國現代化種下了人力資本的“種子”,才成就了后來改革開放“生根、開花、結果”的局面。(胡鞍鋼)
(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