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確立“科教興國”戰略(2)
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求對科技進步的導向和推動作用,支持和鼓勵企業從事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使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解決科技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鼓勵創新、競爭和合作。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制度。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國外智力。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戰略決策,是保証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一轉移的進一步強化和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必將使生產力產生新的飛躍。
第八章 鄧小平與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和祖國統一
鄧小平是一位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創造精神的戰略家和思想家。在新的歷史時期,他以善於把握時機、駕馭全局的高超藝術和敢於探索新路子、開創新時代的宏偉氣魄,以對中國和整個世界的歷史和現實的深刻了解,從國內改革和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出發,及時指導我們黨實現了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的轉變和對外政策的轉變,提出了一系列指導對外關系的方針原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外交戰略思想體系。
為了創造一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鄧小平把握住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這一時代特征,確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調整了與世界許多國家之間的關系,擴大了中國的國際聯系,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時這樣說:“我這一生隻剩下一件事,就是臺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已經做成的事情是,調整了與日本、與美國的關系,也調整了與蘇聯的關系,確定了收回香港,已經同英國達成協議。這是對外關系方面的參與。”
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民族願望,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主持解決了中英、中葡之間關於香港和澳門的歷史遺留問題,推動了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
西方的政治家們紛紛猜測,鄧小平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1987年9月3日上午,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鄧小平在這裡會見了又一次來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基辛格:每次見到你,你都顯得更年輕。
鄧小平:你是我會見得最多的外國朋友之一。
基辛格深有感觸地對鄧小平說:“當你第一次率領代表團出席聯大特別會議時,美國專家都在猜測,鄧小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現在我們都十分清楚了。”“你一生中有幾個時期是在集中思考一些問題,養精蓄銳,然后開始領導十億中國人民走向未來,這是一項很了不起的工作。每次見到你,你上次所談的一些事都已實現了。”“我知道中國有人比你更年輕,但我不知道,在中國還有人比你更有活力。”
基辛格1995年在回憶1974年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的情景時說:“說實話,我那時不知道他是誰。因為他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所以我們那時以為他是中國代表團的一名顧問,甚至不知道他是中國代表團的團長。我記不太清楚當時一些具體細節了,但我在紐約和他一起吃過晚飯。他處理事情的果斷、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洞察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4年4月,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決定召開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中國政府決定派代表團前往參加。這是中國在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后首次派遣高級代表團出席這樣一個重要的會議,必須派出在外交和國際經驗上卓有聲望的人來率團參加。由誰擔任代表團團長,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還是進行過一番爭論的。當時,周恩來總理身染重病,不宜遠行。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雖然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但他還不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江青極力反對他率團出席。最后,還是毛澤東點了鄧小平的將,由鄧小平擔任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4月6日,周恩來破例率領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在京的黨、政、軍各部門負責人以及各界群眾四千余人,在北京機場組織了一個盛大的歡送儀式,為鄧小平和全體團員送行。
與此同時,世界都在關注著中國代表團的到來。西方的政治家們紛紛猜測,鄧小平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4月10日下午,在一片關注的氣氛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團長、政府副總理鄧小平健步走上聯合國大會講臺,從容老練地攤開講稿,面對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和眾多的記者,開始了他明快的發言。
鄧小平精辟地闡述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三個世界”的理論。他說:從國際關系的變化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互相聯系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
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本主張,也就是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應當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各國的事務應當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發展中國家人民有權自行選擇和決定他們自己的社會、經濟制度。
鄧小平還莊嚴聲明: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鄧小平長達數小時的發言震動了整個會場,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稱贊。發言結束后,許多國家的代表紛紛與鄧小平握手致意。世界各大報紙和電臺也紛紛報道鄧小平的發言。中國政府的外交影響又一次震動了全世界。
鄧小平在這次聯大特別會議期間所表現出的卓越外交才能為世界所矚目。
4月14日,擔任美國國務卿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基辛格舉行宴會,邀請鄧小平參加。在這次宴會上,他們第一次相識,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10多年的交往。
10多年后,基辛格在與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談21世紀領導人素質時,曾這樣說:
“領導人最重要的是勇氣。領導人或政治家
的任務,是把國民從現在引向未知的世界。能否上升到最高負責人地位的重要標志,是看其能否描繪出光明的未來。”
“我在歷史中讀到的偉大的領導人,都曾在其人生的經歷中有過沉思的時期。在此期間,了解自己,學習社會。戴高樂總統曾亡命他國,鄧小平曾被監禁。”
“鄧小平是中國推行改革的領袖。他著手共產黨領袖從未搞過的改革,解放了農村經濟,把糧食進口國變成了糧食富余國。雖然他作為老一代的革命家,不允許共產黨的地位下降,但他還要將經濟改革搞下去。”
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科學觀察和分析時代特征,正確估量和把握當今世界主題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是制定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同時也為對當代世界的形勢與時代特征有一個清醒的、符合實際的認識提供了現實的基礎和條件。
謀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是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的出發點。鄧小平反復強調指出,要搞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就確定了新時期對中國外交的內在的客觀要求。所以,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不是假話,是真話。這不僅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可見,鄧小平在確定新時期外交的指導方針時,是以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謀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為出發點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