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開拓科學研究與管理支撐的新思路
十八大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高舉旗幟、繼往開來、團結奮進的大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全黨全國深受鼓舞,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十八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件。
十八大報告,對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標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十八大報告,獨立成篇論述了生態文明,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建設生態文明反映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資源環境是發展的基礎,為人民謀福祉是發展的目的,協調發展與環保關系出路在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我國所面對的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理應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十八大報告不僅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目標,而且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保護方略。在國內,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國際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移動源污染控制研究基地作為基層科研單位,首先要學習好、領會好十八大精神。然后把貫徹十八大精神,落實到本單位的實際工作中,與本單位的具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開拓我國移動源污染控制科學研究與管理支撐的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舉措。
一、開拓新思路,推動實現移動源污染防治的“一體化”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近10年來,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5%。2009年全球深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我國的汽車產銷量卻雙雙突破13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2010年汽車產銷量均超過1800萬輛,創造了歷史新高。與汽車保有量增長趨勢相似,從1995年到2007年,我國建筑企業自有施工機械設備總臺數從348萬臺增長到949萬臺﹔機動船的淨載重量由0.4億噸增長到1.1億噸,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從8.0億噸增長到38.8億噸﹔鐵路客運量從10.3億人次增長到13.6億人次,貨運量從16.6億噸增長到31.4億噸﹔民航的客運量從0.5億人次增長到1.9億人次,貨運量從101萬噸增長到402萬噸。數據表明,汽車、摩托車和低速貨車等道路車輛,以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內燃機車、船舶和飛機等非道路移動源,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大氣污染源。“十二五”期間各類移動污染源保有量仍將迅猛增長。
因此,有必要開拓新思路,推動實現移動源污染防治“一體化”。從技術上,將車、油、路進行一體化綜合研究,提出整體控制思路。不僅研究車、油、淨化裝置,也要研究移動源使用狀況。不僅研究排放因子、排放總量,也要研究排放狀況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逐步實現由總量控制向質量改善的轉變。從管理上,理順部門分割、責權不清的狀況,對移動源污染排放實行綜合管理。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完善法律基礎。制定污染防治條例,界定部門職責。對道路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污染源實行一體化監督管理模式。
二、研究新方法,探索實施移動源污染防治的“三分法”
“十一五”期間,我國加大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治理力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空氣污染問題仍然非常突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出現灰霾污染的天數每年都超過了100天,廣州、南京、杭州、深圳、東莞等城市灰霾污染更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我國的光化學煙霧和灰霾頻發、酸雨加劇的重要因素。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狀況和環境容量極不平衡,在全國范圍實施統一的移動污染源排放控制方案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無法有效實施。如何有效削減移動源污染物排放量,關系到我國“十二五”污染減排工作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成敗如否。
因此,有必要研究新方法,探索實施移動源污染防治三分法”監督管理方案。研究探討分區域、分種類、分階段控制移動源污染物排放的新方法。按照各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狀況和環境容量,分成東部沿海發達區、中部工業集中區和西部人口稀少地區,分別實施不同的移動污染源控制方法。按照移動源的種類和排放強度,分別實施不同的控制措施。按照車用燃料供應情況、每種移動源的結構特點和控制技術水平,分階段實施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深入研究移動源污染物排放控制策略,提出合理有效的監管體系和控制方法。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三、探索新舉措,逐步提高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性”
移動污染源種類繁多,掌握移動源排放狀況是科學核算排放量的重要組成。美國、瑞士等國外環保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除機動車外,工程機械、船舶、內燃機車等非道路移動源所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與道路車輛相當,甚至更高。從美國環保署發布的2008年全美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按排放源分類的統計結果可以窺見一斑。其中:道路車輛佔31.86%、非道路移動源佔26.04%、電力生產佔18.40%、工業生產佔16.78%、其他6.92%。移動污染源排放總量高達57.9%,僅非道路移動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就超過1/4。因此,對非道路移動源的排放問題不可忽視。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污染控制重點放在機動車上,而對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問題關注很少,對非道路移動源的排放因子、活動狀況和排放狀況的認識相當匱乏。提高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性”,要全面掌握非道路移動源的排放狀況,需要調研獲取我國各類非道路移動源的排放控制技術水平、年產量、保有量、產品分布和活動狀況,選擇工程機械、內河船舶等典型非道路移動源開展實際工作狀態下的排放測試,獲得非道路移動源的排放因子,建立非道路移動源排放模型。
因此,有必要探索新舉措,逐步提高移動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性”。重點研究移動污染源中保有量較多的車型種類,重點研究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NOx、PM排放量較高的車輛類型,重點研究在用車輛排放超標的突出問題,為移動污染源排放科學管理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