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落實節約優先戰略 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點體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甭鋵嵐澕s優先戰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既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也為推動國土資源工作實現新跨越提供了歷史契機。
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發現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於國土資源工作來說,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充分認識、正確處理好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的關系,以有限的資源,滿足13億人口的生產、生活和生態需求。特別是土地資源,它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我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但人均土地面積卻不足12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特別是耕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少。而且隨著人口的繼續增長,人均土地越來越少,生存空間將越來越窄。
與此同時,土地資源領域保護與保障的“兩難”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進,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呈急劇上升態勢,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土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由於建設佔用、退耕還林以及災毀等原因,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從1996年到2004年,全國耕地面積由19.51億畝減至18.37億畝,是世界上耕地資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一直以來,為了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國家實行了耕地佔補平衡制度。自實施以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非農建設佔用所造成的耕地壓力。但由於我國是農耕社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大量自然條件好的土地幾乎都被開墾成了耕地。特別是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實施13來,耕地后備資源越來越匱乏,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隨之日益凸顯。不僅補充耕地的質量開始下降,位置也越來越遠離農村居民點,有的開始擠佔林果業用地,甚至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實踐已經証明,依賴大規模開發后備資源補充建設佔用耕地的“開源”模式已難以為繼。面對特殊的土地資源國情,要破解土地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守住18億畝耕地這個“保命田”,就必須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走一條建設佔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而且,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提高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這是戰略重點。土地作為參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通過加強土地政策與財政、貨幣、產業等政策的協調,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的管控和引導作用,把握好土地供應的總量、結構、布局、時序等,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特別是通過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強化土地供給剛性約束,有效抑制建設用地過度擴張,促進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倒逼機制”,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近年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工作引起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圍繞節約集約用地,國土資源部也做了大量工作。部黨組把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定位了節約集約用地對於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意義,並在轉變發展觀念中持續強化節約集約的責任意識﹔始終注重節約集約理論和政策創新,不斷完善節約集約指標標準體系﹔建立完善國土資源綜合監管體系,堅決遏制閑置、浪費、破壞資源的各種行為。特別是以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為平臺,在全社會大力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管理的各項工作,凝聚節約集約的社會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