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09: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不再捉襟見肘
李賢濤 南京 公司職員
我是個“80后”,大學畢業后在老家南京有份穩定的工作,算個白領吧,在同齡人眼中還是值得羨慕的。我雖然有車有房,不過都是按揭購買的,最近剛還清貸款,平時手裡也就緊巴巴幾百元,周末還時不時回父母家,明說是“想家”、“標準宅男”,實際是厚著臉皮蹭幾頓飯吃。
我是迎著改革開放春風長大的一代,我們這代人既見証了祖國和民族的崛起騰飛,也切身體會了一些生活的壓力:大學擴招、就業壓力大、奮斗、蝸居、裸婚、房奴、車奴、孩奴……
南京目前在國內屬於向一線城市(京滬深廣)過渡的城市,城市的生活標準在不斷提高,經濟的壓力和尷尬,令我們這樣的人有時捉襟見肘。
在我的同齡人中,除去極少數家庭條件好的之外,大學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后就按揭買房買車之路的那部分人,大多用了近10年時間,小家庭收支才勉強周轉過來﹔還有相當一部分沒買房買車的同齡人,工作五六年,也隻有10余萬元存款﹔更有甚者,還入不敷出。確實,感情不是用金錢衡量的,但生活卻不得不靠金錢衡量。在CPI居高不下的當下,我們不禁由衷感嘆:如今的生活“貴足”了!
記得當初在大學初次接觸“純收入”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就對城鄉居民純收入差距大頗為不解,后來還是一名農村籍的同學一語道破天機:農村有田有地有糧有菜,日常花銷小﹔城裡人每天一起床推開門,放眼望去,都是花錢的地方。是的,在南京生長了30來年的我,感受挺深刻。
我從小以來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對金錢抱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態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在同等與合法的前提下,能憑借自己的智慧、實力與機遇,獲取更大的價值和利益,那是再好不過的。當然,對於收入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對於同樣的一筆收入,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消費和理財計劃。其實對於我們“80后”而言,都相當注重生活的感受,不論錢多錢少,隻要不再捉襟見肘,也就行了。(辛海天整理)
幸福不全靠鈔票
舒煜騁 成都 傳媒人
成都市民人均收入在國內省會城市排名中遠在10名以外,卻絲毫不影響成都蟬聯中國“最快樂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稱號。“快城市、慢生活”是成都面向世界的響亮名片。
西方有句諺語,叫做“土豆是窮人的糧食,也是富人的點心”。一直以來,基尼系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生活質量的標準,是食物花銷在全部開銷中的比重。當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文明程度的標準,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該地市民每年投入在文化、科技、教育類消費品上的比重。同樣,在我看來,一個城市或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光在於收入高低,更在於積極的工作、悠閑的生活、平衡的收支、快樂的心情、發展的空間以及配套的社會公共體系。這方面提升了水準,才真正佔據了高質量城市生活的大頭。
在美國讀書期間,我初次進超市,看到櫥櫃裡普通面包的價格折合成人民幣后,都是國內的幾倍甚至是10倍以上,便有些望而卻步。后來,了解當地居民收支后,我才有些釋懷:就以成都為例,5000元月薪的中等收入,看一場電影、一杯咖啡加一盒爆米花,100元緊巴巴的,一次性消費佔月薪的2%﹔同樣的消費在美國當地,雖然價格折合人民幣都遠高於成都,但相對居民月薪而言,所佔比例不足月薪的0.5%。
在成都,月薪上萬元的人有他們自己的酣暢,五六千元月薪者有他們獨到的精彩,月收入三兩千元的人也有他們特有的快樂。俗話說:“富人有滿屋鑽石,窮人有滿天星星”。其實,收入並非衡量生活質量的全部,只是一個指標﹔一個城市的生活質量還與物價、交通、環境、居住等涉及民生的生活成本緊密相連,綜合衡量,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因而,生活單純以鈔票數量來衡量絕對不行,提高生活質量才是關鍵。(黃自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