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一位委員發言直指房產病根,短短七分鐘的講話就獲得了四次掌聲;無獨有偶,另一位委員在痛陳全國收費亂象時,更是獲得了七次掌聲。
從這些實際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們的代表委員們敢講真話,也愿聽真話。
可是,為什么有時候我們總感覺真話難得呢?這是因為,在現實中,真話往往難聽,實事往往難做。說真話暴露了問題,不是得罪他人,就是給自己“抹黑”,自然有人要對其“敬而遠之”。在假話橫行的環境影響下,趨利避害的本性使不少人寧愿說虛無縹緲的假話,也不愿說有益于社會的真話。即使有人想說真話,也會因為害怕被看做“不合群”而三緘其口!罢嬖挕本瓦@樣面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局面。
可是,眾所周知的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國當前正處于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和艱難的矛盾凸顯期,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壓倒一切。發展、穩定的實質,其實就是解決問題以消除矛盾。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承認有問題;要承認有問題,就必須先找出問題;要找出問題,則必須有人敢于說真話。如此說來,說真話雖貌似不起眼的“小事”,影響的卻是“傷不起”的“大局”。
在“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真話是有市場的,是受干部歡迎和群眾擁護的。說真話,本就是對“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是其盡職盡責的前提。只有說了真話,才能證明代表們將問題看在了眼里,將人民放在了心上。領導干部如果連說真話的底氣都沒有,群眾還能指望你去做多少好事、實事呢?
當前,在全國兩會的示范效應中下,筆者希望“說真話”能夠乘著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東風,真正變成領導干部的一種“習慣”。只有將“真話”說成了“習慣”,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強化了干部的執行力,增大了干群之間的凝聚力,工作才能開展的務實高效,社會矛盾和問題才會越來越少,“中國夢”才能“照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