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2棵樟樹、1棵秋楓,居然花費31.5萬元!昨天,記者前往深圳市黃麻布社區,在辦公樓附近找到這幾棵天價樹。31.5萬元天價購樹,這筆錢究竟如何花的?昨天,黃麻布社區書記羅敏威告訴記者,其中較大的一棵樟樹費用為16萬多元,另一棵較小的樟樹價格為10萬元,秋楓的價格為6萬元左右。(12月26日《南方都市報》)
花費31.5萬元,居然隻種了3棵樹。而這竟然還是貨比三家、討價還價后的最低折扣價,而相關部門的調查也認為並未違規。不過,31.5萬種了三棵樹,綠化工程儼然已成了吸金“黑洞”,如此有“含金量”的綠化工程,恐怕並不能全拿物有所值,甚至“一分價錢一分貨”來說事兒。
事實上,盡管綠化工程領域也包含較多技術含量和設計因素,當然不能因為綠化只是種幾棵樹,便低估人家的技術含量,甚至隻願支付“白菜價”。但是,綠化工程領域採購招標的無章可循、許多項目不透明,定價隨意性大,“綠葉”之下的確不乏“陰暗”甚至“見不得人”的角落。
應該承認,由於綠化工程本身的特性,成為採購對象的綠化樹,其價值的衡量並沒有明確的標準,樹種、樹齡、樹形之間的差異如何折算成價格,這裡面也的確缺乏可操作的依據,然而,這些仍然並不能成為“綠葉”遮掩“黑色”腐敗的充分條件。
現實中,綠化工程的規劃、綠化樹種的選擇、以及最終的採購流程,既然悉數成為相關部門一手獨攬的大權,不要說民眾的監督,就連民眾的意見也根本沒有發言的地方,當花納稅人的錢,且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的綠化工程,公眾竟然沒有發言權和參與資格,完全被權力獨攬,進入黑箱操作的綠化工程,自然不可能保持“綠色”,染“黑”更是命中注定,在所難免了。
尤為吊詭的是,在城市綠化“黑色利益鏈”的驅使下,一方面“大樹進城”破壞了農村的生態,另一方面,因患上“綠化奢侈病”而被搬入城市的大量古樹名木則在遷移中死亡。而奇貨可居的名貴樹種的養護,則又滋生出新的利益鏈條。死了再種,種了再死,這綠化工程的生意,還真是從此財源滾滾,連綿不絕了。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31.5萬元種了3棵樹”究竟讓誰“乘涼”,或許更需追問。
更多評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