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維濤 人民網記者 李楠楠
2015年09月23日13: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離開西藏昌都市區,沿214國道下行33公里,瀾滄江畔的安靜高原上,會突然現出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高山大川之間,難得的一塊平地上,新樓魔幻般聳立,工程車穿梭往來,工地正在延伸,透著要干一番大事的勁頭。
這便是昌都市經濟開發區所在地了。37歲的梅方權是這方熱土的掌舵人、昌都市副市長兼經濟開發區主任。語速快、步子更快,剛剛接觸其人,似乎與海拔3500米的高原節奏有些不太相稱。
梅方權的快,源自18年的廣東學習和工作經歷。2013年8月,梅方權以廣東梅州市平遠縣副書記、縣長身份,交流調任西藏昌都地區副專員,并成了籌建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
快,也成為開發區建設的關鍵詞。從2013年籌建至今,兩年時間,開發區從一個小村落快速成長為現代經濟開發區的雛形。不僅水電管網等基礎設施已齊備,入駐企業更是踴躍。近些天來,梅方權帶領他的年輕團隊,每天至少要跟3家有入駐意愿的企業談判。目前已注冊落戶的企業有60多家,總注冊資金達14.2億多元。其中已有13家開工建設,投產8家,已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
在西藏謀發展,生態賬必須算。在梅方權心里,經開區的產業路徑很清晰,生態環保底線劃定,利用昌都的資源稟賦,發展在國際國內市場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如高原特色農業、新能源、民族手工業及藏醫藥等。
在園區的核心位置,指著兩座高樓,梅方權告訴記者,那是園區著力打造的眾創空間:將把散落于民間的民族手工藝人聚合起來,通過同業競爭與合作,并借助電商力量,將民族手工業發揚光大;同時引入市內青年創業大賽的獲獎團隊,聘請一流專家指導,點燃萬眾創新熱情,孵化出一批優秀企業。
充滿想象力的事業也具有無窮吸引力。2014年4月,37歲的蔣惠明放棄深圳年薪30萬的工作,帶著全家撲來,看重的就是這種創業的感覺。
蔣惠明是經開區管委會下屬全資國企的副總經理,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率領著一支青年志愿者為主的新團隊服務入駐企業。現在的工作環境讓他很感滿意,經開區配備的大都是70后、80后年輕干部,大家有一個共同點:有干事的理想和激情。“在西藏,沒有點理想主義很難成事!” 蔣惠明說。
盡管現在的年工資只有9萬多,妻子也沒有固定工作,6歲兒子的教育也是問題,但蔣惠明卻甘之若飴。他最欣慰的是,以經開區為突破口,整個昌都的活力正在釋放。“以前有企業想來昌都,頭一項注冊就耗時日久,直接嚇跑了。如今,政府簡政放權,幾個工作日就能完成注冊。”軟環境逐步優化,就能吸引到更好的企業,蔣惠明看到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蔣惠明旗下,有9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按照他們的人生計劃,在西藏服務一年后,應該回到自己熟悉的人生路徑上。但今年,這9名年輕人卻集體選擇了續約。
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的季美虹就是其中一位,去年進藏前,為了說服反對自己的父母,她寫了一封萬言信,“深度剖析了自己對待事業、生活和愛情的看法”,父母看完后就說了一句:“我們的女兒長大了”,便同意了她的決定。
如今再留一年,季美虹說服自己的理由有三個:經開區是一項前程遠大的事業,想在它開始的地方,留下更多自己的印記;舍不得西藏的藍天、白云和這一方熱土,以及熱土上生活的藏族朋友;工作之余在網上開展的愛心募捐活動剛做了半年多,不想讓這個活動中斷。
古老的土地,正因為這些年輕人的到來煥發出新的生機。昌都古時便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如今,新的經濟開發區距離邦達機場僅90公里,214國道和規劃中的川藏鐵路、機場快速通道都穿園而過。在梅方權看來,坐擁連接藏、川、青、滇的區位優勢,昌都經濟開發區將成為西藏的產業增長極,成為名副其實的藏東明珠。
但這必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梅方權說,堅持做下去,要靠“老西藏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還要再加上一條:‘特別能創新’!”
“打算在西藏干多久啊?”記者問梅方權。“干滿18年吧,人生18年湖南,18年廣東,再來個18年西藏!”這位湖南漢子豪爽地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2日 18 版)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