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廟宇藏香縈繞,鏤刻藏文的燈柱光亮璀璨,訂制傳統服飾的商店懸掛出多彩的布匹,藏式面包店……漫步在拉薩大昭寺附近的八廓街,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民族特色與經濟發展完美結合的畫卷舒展開來。
↑這是8月24日拍攝的八廓街。
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八廓街,是圍繞大昭寺形成的一條轉經道。從大昭寺門前出發,沿著朝圣者轉經的順時針方向,一條白石板鋪就的地面蜿蜒向前,不同于行人腳下的石頭地面,這條留給朝圣者磕長頭用的小道,石面已經十分光滑;間或有身著藏族傳統服飾的朝圣者經過,口誦佛經,雙手合十在額頭、下顎、胸前擊掌,頂禮佛、法、僧三寶,而后陡然撲倒在地,起身后大步邁過身體接觸過的地面,再次擊掌、頂禮、撲倒。
沒有訝異的目光,沒有好奇的圍觀,在縷縷藏香中,欣賞八廓古街夜色的游人與朝圣者和諧共存。
↑一名路人撐著雨傘行走在八廓街上(8月22日攝)。
順著拉薩八廓古街入口往東,在路邊的一家尼泊爾百年老店內,為了適應西藏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原本只是出售帽子的這家店鋪如今已經“改行”。步入這家百年老店,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唐卡以及色彩斑斕的吊墜、寶石,其中不少是有年歲的“舊東西”。
“舊的東西像金子一樣珍貴。”店主熱特那說,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巴蘇然納從尼泊爾騎馬越過喜馬拉雅山,來到西藏做生意,在八廓街開了這家店;30多年前,他自己只身來到西藏,在此娶妻生子;如今,額頭爬滿皺紋的他說藏語、吃糌粑、喝甜茶、轉經……已完全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每天迎來送往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長居拉薩的人都知道,在每年三四個月的雨季中,幾乎每晚都有雨——夜色漸深,古街的雨也如期而至——但這并不會令古街的居民和店家擔心,以八廓街為核心的拉薩古城區,近年來已先后投入15億元對地下綜合管線、給排水、電力、消防、供暖工程等進行了綜合整治。
32歲的普布扎西自小生活在八廓街,他說,古城區保護工程竣工后,水管、電線、街道甚至垃圾桶都發生了“巨變”,“生活用水問題解決了,排水也更好了,晚上路燈很亮,出行更安心。”
↑這是8月22日拍攝的八廓街。
出轉經道后往西北方向走,一家藏式面包店內不時傳出手風琴聲,即使夜色已深,依然顧客盈門。用黑青稞制作的“牛糞面包”成了這里點單最多的單品。店主巴次告訴記者:“藏族的傳統飲食文化中沒有面包,只有‘糌粑’‘餅子’等主食。藏式面包是‘西西結合’的產物,就是把西式面包和西藏特色結合。”
自家種植的黑青稞制作出的青稞冰激凌、“牛糞面包”、巴式酸奶蛋糕等原創美食讓這家店“聲名遠揚”——巴次曾多次婉言謝絕了內地客商的連鎖加盟請求,堅持原創的西藏特色。“我希望能打造出一個百年品牌老店,當許多年后人們想起藏式面包就會想起阿可丁。”巴次笑著說。墊、藏裝、首飾……這些八廓街上常見的物件,在藏式燈柱黃色燈光的襯托下和老宅子白色墻壁的映襯中,給深夜中憑添一番古韻古味。
↑行人漫步在雨中的拉薩八廓街上(8月22日攝)。
千百年來,人們為達成內心的夙愿奔赴八廓古街,又各自踏上歸途,將美好的古街回憶凝刻為人生的一道印跡。如今,八廓街有20多處重點文物和50多個古建筑大院得以保護修繕,安靜地向世人訴說著這條街道所見證的古今故事。(文中照片由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記者陳知春 魏圣曜 黎華玲)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