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中,拉薩市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數據是抽象的,對西藏的各族群眾而言,幸福不僅僅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而是八廓街里信教群眾手上悠悠不息的轉經筒,街邊甜茶館里一杯香濃的甜茶,城市廣場上幸福的鍋莊,藏北草原上遼闊的牧歌……
民生關乎發展穩定,民生關乎人民福祉。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胸懷天下、情系人民,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興衰成敗在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從安居工程到供暖工程,從“八到農家”到“十件實事”,從“先進雙聯戶”到駐村駐寺,從教育“三包”到先心病兒童免費救治……
一樁樁、一件件,無不閃耀著執政為民的光輝,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雪域高原各族兒女的心田。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改善民生的政策理論,把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大力實施民生先行戰略,每年把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重點向農牧民、向基層、向弱勢群體傾斜,集中力量辦成一批利民惠民的實事好事,努力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指數,把黨的關懷送到了各族群眾的心坎上,繪就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民生畫卷”。 無論是廣袤的羌塘草原,還是山高谷深的藏東大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牧民,民生投入的真金白銀惠澤每一個人。幸福,綻放在西藏各族兒女的笑臉上……
始終心系人民,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最大政治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邊疆民族地區、宗教氛圍濃厚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反分裂斗爭的第一線和主戰場。能否把民生這件大事辦好,事關人心向背、事關民族團結、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黨在西藏的執政基礎。
“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最大政治!”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時時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里。
只有把根深深的扎入群眾的土壤里,才能真正的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才能真正地與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2013年9月22日, 來自山南地區貢嘎縣紅星社區的頓珠、貢嘎堅參、格列等人第一次來到自治區黨政大院,受邀到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家中做客。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家常、談意見,還與陳全國共進午餐,簡單的飯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上次您在我家說要讓我們來家里做客,我們以為是客氣話,沒想到今天真的來了,簡直是做夢一樣!”格列說。
為了切實了解群眾的疾苦,增進同群眾的感情,西藏自治區在廣大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推動黨員干部通下情、接地氣、聽民情、解民憂。充分發揮省級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每名省級領導干部聯系1個縣、1個村、1座寺廟和2-3戶困難群眾,每季度到聯系戶家中住上幾天,平時保持聯系,時常邀請結對群眾到家中“走親戚”,并形成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全區鄉科級以上黨員干部每人聯系2-3戶困難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心貼心與群眾結親戚、交朋友、謀致富,與廣大農牧民群眾連上了“親情鏈”、架起了“連心橋”。活動開展以來,全區60名省軍級干部與254戶貧困群眾結對認親,為群眾辦好事實事400余件;全區5.6萬名科級以上黨員干部與14萬戶困難群眾結對認親,籌措資金4.1億元,為結對群眾辦實事好事16萬余件。
4月25日14時許,自治區商務廳駐吉隆縣江村工作隊的隊員們正準備到百姓家里商談房屋修建的事情。突然,震耳欲聾的轟隆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四周山體開始出現劇烈的晃動。“地震了!快讓村民跑到安全地帶。”駐村工作隊隊長德珍大聲命令自己的隊員。在以后的幾天里,安置群眾、搶運物資、轉移群眾……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一直與村里的群眾在一起。
“駐村干部”是近幾年西藏的一個“新名詞”。西藏地處邊疆、地廣人稀,一些地方群眾常年見不到干部、干部常年見不到群眾,遇到困難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針對這一情況,自治區黨委、政府從2011年開始在全區持續開展干部駐村工作,每年從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選派2萬多名干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5個行政村(居委會),堅持隊員當代表、單位做后盾、一把手負總責,圍繞建強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穩定、拓寬致富門路、開展感黨恩教育、辦好實事好事五項重點任務。
駐村工作堅決杜絕“搖下車窗揮揮手,送米送面拉拉手”的形式主義,駐村干部和各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塊苦、一塊干,和群眾坐在一塊卡墊上,直接聯系服務城鄉群眾,盡心竭力解民憂。活動開展四年來,各級駐村工作隊幫助各村梳理發展思路4.5萬多條,制定發展規劃1.9萬多項,組建合作組織2100多個,落實致富項目1.6萬個,組織技能培訓6萬多人次,增加群眾現金收入8.57億元,開展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64.3萬人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8萬起。干部的作風變了,群眾的心暖了。
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目標
當雄縣公塘鄉拉根村五組到附近的阿熱濕地,以前只有一條窄窄的簡易道路,村民只能騎馬或摩托車,運送草料、出行極不方便。鄉政府從民生資金中撥出15萬元,專門用來修路,徹底解決了該組58戶、200余名村民出行、運輸問題。
隨著水、電、路、氣、訊、郵政、廣播電視、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的深入實施,我區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解決了28.6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鄉鎮和建制村通路率分別達到99.7%和97.4%,鄉鎮通光纜率達到97.5%,行政村通郵率達到91.6%,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4.78%、95.91%,基本建成區、地、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現在政策好,畢業以后我也要回家鄉工作。”談到畢業找工作,西藏大學學生洛桑胸有成竹。2014年7月,洛桑的哥哥多吉從西藏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山南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哥哥順利就業,讓洛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西藏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制定實施促進創業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2014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4.3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94萬人次,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動態消除了零就業家庭。
2014年11月17日,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的3歲小男孩貢覺旦達在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進行復查后,拉著媽媽的手一跑一跳地走出醫院大門。如果不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的成功手術,對于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貢覺旦達來說,幾個月前,延續生命都還是問題。由于高海拔、缺氧等因素,西藏兒童先心病患病率為11.1‰,遠高于全國8‰的水平。自2012年開始,西藏在全區啟動兒童先心病免費救治工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部完成1萬余例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救治,同時建立了動態篩查機制,發現一例、治療一例。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圍繞讓各族群眾少生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方便的目標,不斷提升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基本實現了縣縣有標準化醫院、鄉鎮有衛生院、行政村有衛生室,堅持每年為城鄉居民和在編僧尼進行免費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2015年的藏歷木羊新年與春節同為一天,家住拉薩市和美家園小區的漢、藏團結家庭王輝一家格外喜慶熱鬧。前不久,他們剛從租住多年的出租屋搬進了廉租房,圓了多年的夢想。西藏自治區在大力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讓230多萬農牧民搬進漂亮舒適新居的同時,積極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2014年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2萬套,9.47萬人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頭戴工布帽子、右手有節奏地搖著轉經筒,來自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措高鄉的70歲老人旦巴在工布江達縣五保集中供養中心生活悠閑、幸福。他開心地說:“這里比在家吃得好玩得好,每個月還有300塊零花錢。”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饒邊疆介紹,自治區啟動五保老人和孤兒“雙集中”供養工程以來,截至2014年底,已落實資金12.6億元,72%有意愿的五保對象實現集中供養,5900多名孤兒得到有效救助。到2015年底,全區有望全面建成63所五保集中供養機構、9所地市級兒童福利院,提前實現有意愿的五保對象縣以上100%集中供養、孤兒地市以上100%集中收養的目標。
2014年,西藏自治區以民生“十件實事”為抓手,投入71億元,全面落實18項民生政策,新增11項惠民舉措,促進西藏地區民生改善工作發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邊疆民族地區民生工作的時代內涵。
“我們關切的民生問題,區黨委、政府幾乎都替我們想到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各種補貼,只要你想得到的,我們不僅都有,而且一年比一年多!”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達娃感慨地說,“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西藏自治區在實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民生補助標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每人每年2150元,各項社會保險參保257.4萬人次。
2015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莊嚴承諾,將始終秉承愛民、利民、惠民理念,繼續把70%以上的財力投向民生,全力辦好民生“十件實事”,投入86億元,實施10個方面26項提標擴面政策,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扎實推進教育公平,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深切的為民情懷,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發揮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大家推薦我當戶長,是對我的信任。去年我利用政府給的‘小額信貸聯保聯擔’政策貸款25萬元,把原來的20平米鐵銅器加工小作坊改擴到240平米加工廠。”短短一年時間里,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城北街道辦事處崗多社區的扎西次仁讓鄉親們學會了鐵銅器加工手藝,年收入最高的有6萬元之多。
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也是改善民生的主體。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權利;造福人民,是黨和政府的責任。
西藏地域遼闊、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社會治理難度大、民生改善任務重。西藏自治區立足特殊區情,創新社會治理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采取黨委、政府引導與群眾自愿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區廣泛開展“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活動,引導城鄉居民以5-10戶為聯戶單位,聯戶促增收、聯戶保平安。目前,已建立聯戶單位9萬多個,覆蓋了全區300多萬各族群眾。
“聯戶單位+公司+農戶”或以資金、土地、技術、房屋、投入設備入股等方式興辦合作組織,是雙聯戶工作開展來帶動農牧區致富的秘訣之一。林芝地區米林縣羌納鄉,立足獨特的氣候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動聯戶單位推廣天麻、黑木耳、棱子芹種植,發展藏香豬養殖、氆氌編織等優勢產業,興辦了11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了198戶百姓增收56萬元。“我們聯戶單位與公司合作,今年我家藏香豬養殖收入就達到6萬元,是去年的2倍多。”羌納鄉村民達瓦次仁高興地說。
雙聯戶創建工作堅持聯戶聯責促增收,以促進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目標,支持引導城鄉居民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興辦合作經濟組織,選擇各類增收項目,拓寬群眾致富門路。近兩年來,全區以聯戶單位聯合擔保的形式發放小額信貸6萬多筆、12億多元,新增經濟組織和經濟實體4400多個,帶動致富23.5萬人。
拉薩市城關區丹杰林社區建立了社區“雙聯戶”公眾微信平臺,及時受理和處置群眾反應的流動人口、安全隱患、矛盾糾紛、衛生死角等問題,迅速傳達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和工作措施,覆蓋廣、便捷高效,讓管理和服務隨時伴隨社區居民身邊。
雙聯戶創建工作,給平安這個最大的民生又多上了一層保險。雙聯戶有效地與群防群治、網格化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把工作觸角延伸到村民組、居民區和每家每戶,各聯戶單位積極參與綜合治理、開展治安巡邏,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對重點人員、外來人員的管理,從源頭上消除各類治安隱患,做到大街小巷有人管、村村戶戶有人看。近兩年來,全區聯戶單位累計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8萬余起,消除各類安全隱患1.6萬余起。
堅持突出重點,深入推進扶貧開發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西藏是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扶貧開發擺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為核心,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藏扶貧、產業扶貧“五位一體”,2011年至2014年共安排專項扶貧資金46.7億元,4年投資超過前10年投資的總和,扶貧開發取得了豐碩成果:
全區低收入人口由2013年底的80萬人減少到2014年底的69萬人;
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359元,貧困地區群眾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完成貧困戶安居工程2.2萬戶,讓10萬貧困群眾住上了安全適用住房;
改造溜索84條、讓4萬農牧民群眾出行不再困難,累計解決60萬農牧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參加新農保人數130.54萬人,農村居民32.9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完成低產田改造13.28萬畝,天然草場改良和人工種草18.58萬畝……
山南地區貢嘎縣江塘鎮保吾村地處深山間,自然條件和交通狀況都較差,全村不到400多戶中約有三分之一人家為貧困戶。為加快村民脫貧步伐,貢嘎縣扶貧辦駐保吾村工作隊為保吾村申報實施了扶貧項目,總投資151.5萬元,其中國家扶貧投資95萬元。養殖基地負責人巴桑介紹,基地目前有8000余只蛋雞,雞蛋常常供不應求,每個月的收入有20多萬元。村民阿旺卓瑪于2013年底被招錄為一名養雞工人,每月1500元的固定收入,摘掉了戴在頭頂的貧困帽子。
為確保扶貧對象增收的穩定性,西藏將產業扶貧作為重點,加大參與式扶貧的工作力度。近年來,產業扶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在西藏各縣各村成立,出現了“乃東縣結巴鄉興隆砂石廠”、“扎囊縣扎其鄉邊久個人苗圃基地”、“扎囊縣虱雕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專業合作社。目前,全區已認定扶貧龍頭企業30家,扶持專業合作組織180家,初步建成了特色種養殖、農畜產品加工、特色建材、民族手工業等產業基地,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夯實了基礎。
“一棟溫室十畝田,一年四季都出錢”。 崗德林村村民切身感受到了設施農業帶來甜頭,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4年的2600多元增加到2014年的3萬多元。
一棟棟溫室大棚內,玫瑰花含苞欲放,“勿忘我”十分絢麗,這是致富的花、幸福的花。如今的西藏,花香漫高原。(記者 張曉明)
相關專題 |
·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