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解放思想、推動改革需要文藝作品來引領。文化能感國運之變化,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從人類數千年文明發展歷史看,無論是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重大進展,還是國家民族的偉大振興,都首先源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復興;從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看,思想解放、文化創新一直是改革的動力。可以說,以思想解放為內核的文化變革是人類進步的先導,也是我們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提。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河南之所以在過去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慢了半拍,發展相對滯后,客觀上是由于地處內陸,沒能進入國家推進第一輪改革開放的統籌布局;主觀上是由于受農耕文明影響深,干部群眾思想不夠解放,思想觀念與沿海地區有差距。從一定意義上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與小農意識作斗爭的過程,就是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由農業文明向工業
文明轉化的過程。加快這個轉化過程,很重要的就是靠文化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去引導、去更新、去推動。我們要深刻認識繁榮發展文化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堅持深化改革,文化先行,既堅守本根又與時俱進,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以先進文化引領思想解放,引領改革開放。
第五,文化產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新興力量。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凸顯。發展文化產業既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夠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成為新興的重要增長力量。我們要深刻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對提升綜合實力的重大戰略意義,順應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無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優勢,為經濟發展開辟新途徑,注入新活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三、堅持繼承創新,促進中原文藝繁榮發展
推動中原文藝繁榮發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們必須擔當的歷史責任。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植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中原文化,植根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偉大實踐,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進文藝改革創新,創作生產更多優秀作品,不斷增強中原文化軟實力。
一要推進傳承創新。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居于發端和母體地位,其蘊含的倫理、哲學、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和行為準則等全方位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傳承、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也是中原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源泉。文藝創作要傳承文化傳統的血脈,這種傳承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推動中原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國家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把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賦予我們傳承弘揚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大責任。我們要切實擔負起這一神圣使命,做好傳承和創新兩篇大文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有破有立,綜合創造,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創新,一體發展。一方面,要解決好傳承什么、怎么傳承的問題,弄清楚中原文化是什么,挖掘出歷久彌新、體現時代精神的元素,推動中原文化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解決好創新什么、怎么創新的問題,不斷賦予中原文化新的生命、新的魅力,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新的氣象、新的風采。
二要推進實踐創新。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于經濟基礎,來源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離開了實踐,離開了群眾,離開了社會生活,文化就會缺乏生命力,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原兒女豐富的生產生活實踐,孕育和鑄就了偉大的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齊心協力全面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規劃,著力
打造“四個河南”,推進“兩項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讓中原更加出彩。這是河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也是我省文藝繁榮發展的肥沃土壤。文藝創作要從這一偉大實踐中,從廣大干部群眾中,汲取營養,創新創造,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奮斗歷程,謳歌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講述好河南故事,展示好河南形象,鼓舞和激勵全省人民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
三要推進文藝形式創新。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內容是作品的魂,缺乏靈魂,作品自然沒有活力;形式是作品的體,再好的思想,再好的精神,如果沒有好的形式,還是不能傳播開來,不能為人民所接受,也談不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的生活環境、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很多過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現在不一定能打開市場。文藝形式優勝劣汰,這是歷史規律,不可避免。對傳統藝術形式,要研究形式創新,使之傳承下去。
四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文藝具有兩重性,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有產業屬性。推動文藝繁榮發展,一方面,不能完全按照經濟效益來衡量文藝作品的價值;另一方面,要滿足群眾需求的多樣性、欣賞水平的多樣化,必須通過市場來配置文藝資源。現在的文化體制,一定程度上還受計劃經濟影響,大鍋飯、鐵飯碗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缺乏競爭機制,文藝創作生產效率效益不高。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文化是軟實力也是一種生產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為了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造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是為了省錢,不會因為改革而減少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對未來的發展大家應當有信心。一些文藝團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不能簡單推向市場,公共財政要保住基本工資,保障基本工作條件。同時,我們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放活文藝主體,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實現多元化發展;放活公共經費的分配方式,體現多勞多得,藝高多得;放活人事用工制度,引入優勝劣汰機制,實行招聘制,破除終身制,最大限度激發文藝工作者奮發向上的積極性。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還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第一,要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但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文化團體和文藝工作者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第二,要處理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積極作用與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推動作用的關系。文化產業、民辦文化團體的發展,要靠市場力量推動;公辦文藝團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要由政府保障;承擔社會公益職能的文藝團體,政府要保障基本生活、工作條件。要深化文藝單位內部改革,引入市場機制。要研究探索政府購買等方式,對一些特殊人才、特殊劇目、特殊文藝形式給以必要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