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才能自強,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切實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下定決心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實現更健康、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詳細]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
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我們這么大個國家、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
轉變政府職能,關鍵是要明確往哪里轉、怎么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現在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這就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特別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扎實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大力推進就業創業、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 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 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推進人的城鎮化,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戶籍制度。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
首先,“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要求“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體現了以人為本。其次,“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要求既考核經濟發展,也考核居民收入,還考核生態效益。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創新能否實現新突破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核心是提高生產效率。只要生產效率提升,經濟增速下調后,企業盈利仍可達到或接近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的水平,政府財政收入仍可實現較快增長,就業仍可保持穩定,民生仍可繼續改善。
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是重構政府與市場關系
一方面我們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避免四大“民生隱憂”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拉動中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政府職能應如何轉變,首先主要是放權,該屬于市場的權力給市場
政府能不能建設成為一個服務型政府,是關系我們的改革出發點、落腳點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重點或者亮點就是從政府管理轉向了政府治理,所以在行政體制改革上,明確地提出來,我們要有效地政府治理,這是過去很少提的,這是行政體制改革一個新的亮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突出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在謀求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時候,要牢記我們是誰的黨,不能模糊甚至忘記了是在為誰發展、發展的成果應該由誰來共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歷史征途中,不能少了廣大“老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