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暢 吳天添
2013年08月07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標準與問責是兩大保證,公開的質量和實效值得關注
早在201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2012年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其中規定“各省(區、市)政府要制訂‘三公’經費公開時間表,爭取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省級政府全面公開‘三公’經費。”雖然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從整體上看仍有待提高,但是現實中,已經有一些省級政府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除北京市外,其他的省級政府也進行了探索。上海、廣東、陜西都曾在2011年公開了本級政府的“三公”經費,盡管不夠全面完整,但仍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又有更多省級政府加入到“三公”經費公開的隊伍中,這為地方政府公開“三公”經費開了一個好頭。
“從省級政府的實踐來看,‘三公’經費的公開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因此是否公開,取決于政府自身的態度與意愿。這實際上是一個推力與阻力的博弈過程。”王錫鋅指出了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的關鍵。
那么,在未來應當如何推動“三公”經費的公開?在王錫鋅看來,標準與問責是推進“三公”經費公開的兩大保證:
首先,標準明確讓省級政府的公開更為規范。“中央政府要確定省級乃至地方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的標準,明確需要公開的內容,讓省級政府在統一規范的框架下進行公開。明確了做法,公開的程度自然會提升。”在內容的完整性上,應當按照每一年度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細化公開。
其次,問責機制是公開的壓力,也是動力。“在‘三公’經費的公開上,需要建立問責機制,通過責任追究來確保履行職責,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公開的質量和實效也值得關注。一些省級政府公開了“三公”經費,雖然總數在降低,但是費用如何花,是否花在實處,依舊是公眾關心的問題。有的部門超支了,公眾希望了解超支的具體原因;有的部門公開了費用數字,卻沒有詳細的用途,公眾希望政府做出更細化的說明;有的部門公開了決算,卻只是蜻蜓點水,公眾則期待公開內容的全面和深化。
周漢華認為,要切實推動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就必須加強對內容的監督。“單純強調‘三公’經費的公開并沒有太大意義。公布的目的并不是讓政府難堪,而是要讓公眾滿意。公眾更關心的是‘三公’經費如何使用。”他表示,公開是一個基本要求,而推進公開的廣度和深度才是關鍵。例如,公務出國的標準是什么,公務接待每頓飯的花銷、用餐人員情況如何,公務用車每一筆購車費和運行費是多少,都應當做出具體說明,讓公眾看清楚。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07日 17 版)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