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巨災重建 五年回眸

汶川見證“中國力量”——寫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際(下)

記者  劉裕國  王明峰  田  豐  朱衛祿

2013年05月13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衷共濟凝聚制度優勢

2013年4月20日,蘆山7.0級強震發生。

“綿陽曾是地震重災區,知道災區人民需要什么。”第一時間得知震中地點,火速趕赴市應急指揮中心的綿陽市委負責同志致電雅安市領導,獲知當地災情嚴重,立即指示啟動支援雅安市抗震救災工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蘆山如是,玉樹如是,汶川如是。

“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我們都是玉樹人!”“我們都是蘆山人!”

溫暖的話語,凝聚著共同的心聲。

蘆山縣城居民王玉麗身懷六甲,婆婆在地震中罹難,丈夫受重傷、入院治療。地震當天起,王玉麗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街坊姐妹們送的“百家飯”。鄰居彭繼梅把從家中搶出來的雞蛋送給了王玉麗,卻舍不得讓自己10歲的孩子吃。

這樣的一幕幕,在汶川、玉樹都曾出現。

汶川突遭劫難,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農民宋志永坐不住了。地震當天晚上,他便心急火燎地獨自出發了,臨行時給每位兄弟發了短信:“我先走了,你們隨后跟上!” 

剩下的12位兄弟如約趕到綿陽,立下“傷亡一律自負,保證幫忙不添亂”的軍令狀,直奔北川與宋志永匯合。他們和救援部隊一起,在瓦礫中搜尋幸存者,救出25人,清理出60多具遇難者遺體。隨后,13位農民兄弟又趕到安縣曉壩鎮,十幾天里,他們幫助搭建起300多頂帳篷,裝卸救災物資上百噸。

“唐山十三義士”的事跡傳為佳話。

愛的力量強勁傳遞。災難面前,一雙雙溫暖的援手,讓災區群眾在絕境中逢生,在感動中振奮。

“地動山搖搖不散中華魂魄,山崩地裂裂不開萬眾一心。”這幅災區大地上醒目的標語,詮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彰顯的是祖國大家庭守望相助的熾熱情懷。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當災難再次降臨,一個個慷慨解囊的義舉,一次次舉國相助的行動,再次書寫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的品格,匯聚了抗震救災的深厚力量。

位于都江堰市東北面的壹街區,有一個占地66畝的人工湖。俯視湖心島,形狀猶如兩手相握。“這寓意壹街區由上海和都江堰聯手打造,我們是一條心、一家人。”壹街區現代服務業功能區負責人周寶琦說。

壹街區核心區是汶川震后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重點項目,雙方攜手打造災后重建城市綜合配套項目,解決群眾安居問題。

汶川地震后,“一省幫一重災縣”對口援建機制建立。承擔援建任務的省市全力支援災區,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決心不變、目標不改、力度不減。

走進綿竹市金花鎮玄郎村,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映入眼簾。規劃有致的民居,干凈整潔的道路,綠樹掩映的場院,村門旁一家名為“玄郎人家”的農家樂里,游客品茶品茗閑聊。

玄郎村是汶川災后異地重建的一例。在江蘇武進的援建下,從新址破土動工到農房全部建成、基礎設施同步配套,只用了半年多時間。“2010年1月8日,422戶居民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村支書孫秀華感佩至深。

“首都標準”“山東情誼”“廣東速度”“上海質量”……這些特定名詞的背后,是對口支援省市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汶川,來自珠海的工程專家張彤被稱為“拼命三郎”,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張彤骨折動了手術,右小腿里夾著一塊鋼板,仍然每天拄著拐杖到工地。

在北川,提起崔學選的名字無人不曉。他是山東濰坊市原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也是北川新縣城建設組第一任組長。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學選的身體就出了問題,為了堅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劑量兩倍的藥。北川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他的病情不斷惡化。同事勸他回山東治療,崔學選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兩萬多群眾還盼著早點建好新房子呢!

崔學選終于病倒了,彌留之際,仍然牽掛北川。已經無法說話的他示意女兒拿來紙筆,艱難地寫下一行字:“回北川,給孩子(指孤兒姊妹)錢,叫她們(指妻子女兒)去,這事重要。”

5年來,在綿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災區,援建省市和災區人民一道,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援建結束了,幫扶遠沒有結束。

在什邡市人民醫院,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院長陳榮久將其歸因于北京“后援建時代”的持續幫助,“北京不僅僅援建一所漂亮的醫院、提供一批先進的設備,更是提供了頂尖醫療資源的制度化對口援助。目前,北京來的對口專家,醫院常年保持6人左右。”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吳斌、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