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洪江
2013年03月27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0%面積水土流失
山體隨時可能滑坡,缺少土壤層難以造林
直徑10余米、深10余米,一個巨大的塌陷坑就在湯丹鎮元寶村委會深溝村民小組一戶人家的房屋外不足百米遠的地方。周邊,大大小小的塌陷坑還有好幾處。吳天勇說,這是采礦挖空了山體造成的。
說起采礦,東川人很自豪:有據可考的采銅史長達2000多年,直至明清時期,東川仍是國家鑄幣的原材料供應基地;新中國成立后,東川銅礦建設被列為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8年10月,因礦設立地級東川市,素有“天南銅都”之譽,累計探明銅金屬基礎儲量達162萬噸……
然而,數千年的銅礦開采也把東川地表之下鑿得千瘡百孔,僅湯丹鎮受采空區、塌陷區影響的面積就有50多平方公里。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伐薪煉銅、過度墾殖,又給東川的森林資源帶來毀滅性破壞。2012年底,東川區森林覆蓋率僅20.77%。而據東川區林業局提供的資料稱,300年前,東川的森林覆蓋率曾經達到70%。
冬季的東川,山上滿眼是枯黃的野草和裸露的青石。即使到了春天,也很少能見到成片的林子。“年年造林難見林——因為山體隨時可能滑坡,堅硬的青石上又沒有土壤層。”站在銅都街道紫牛村的大山上,分管營造林生產工作的東川區林業局防火辦主任張志斌愁眉緊鎖,“1989年,東川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時,只能種劍麻一類的草本植物,先慢慢涵養些水土,才能種樹。”
植被的大面積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據統計,東川水土流失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占到全區國土面積的70%,是典型的泥石流極端危險區。作為金沙江支流的小江,流域內縱橫分布著107條泥石流溝渠。經長期觀測分析計算,小江流域河床平均每年抬高20厘米,每年產生泥沙4200萬噸,流入金沙江的泥沙有1000多萬噸。
云南大學環境科學與生態修復研究所所長段昌群教授認為,東川地處小江斷裂帶上,地震活動相對頻繁,地表地質破碎度高,又屬于滇中少雨地帶,是先天性的生態脆弱區。加之長年采礦,使東川的生態嚴重退化,恢復成本極高。對隱患突出又難以治理的地區,必須盡快實施生態移民。
兩期已搬遷2896人
轉為社區居民,每人每月補助350元
暖暖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客廳,在城區鑫龍源小區居住的楊仲祥告訴記者,“搬來城里以后,才睡得安穩了。”
楊仲祥原來住在湯丹鎮新塘村委會菜園子村民小組。他回憶說,以前住的土坯房墻體開裂,能放進去一個拳頭,路上也裂出口子,他家耕地旁邊的地表從1996年就開始出現塌陷。
2009年4月28日,東川決定用5至10年時間,把東川礦區存在安全隱患的居民、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和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村莊、散戶全部搬遷完畢。
“2010年底,東川以在城市住宅小區集中采購商品房進行分配的方式,按人均25平方米的標準,完成了583戶1734人的一期移民搬遷,總投資1.1億余元,由市、區財政按8∶2的比例分擔。”東川區移民開發和勞務輸出局局長張震鴻說,移民們告別了危險的生存環境,原有的土地、宅基地收歸集體,用于生態修復。
張震鴻說,為讓進了城又沒了可耕種土地的移民們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東川區將搬遷移民的戶口全部轉為社區居民,政府給予最低生活補助每人每月350元,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同時,著力增強移民的“造血功能”。許多“三區”移民通過技能培訓,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一期移民張華在鑫龍源小區當保安,每月工資1300元。“兩個孩子也在城里上學,比起在農村時,放心多了。”張華說。
昆明市發改委調研員、東川轉型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陳宗遠告訴記者,在東川產業轉型過程中,凡有適合東川的非礦產資源性行業,市發改委都積極支持落戶東川,比如葡萄酒廠等就布局到了東川,為解決移民就業增加了渠道。而二期移民搬遷項目實施方案也已獲昆明市政府批復。
3月21日,二期移民搬遷安置房建設舉行了開工儀式,通過在城區周邊建設房屋的形式,安置383戶1162人。陳宗遠說,在房屋分配標準方面,二期移民將調整為人均住房20平方米、商鋪5平方米,使移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做生意。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