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很快就來了。
2010年6月21日,劉珪組織連隊的新戰士進行傘降訓練。他第一個離機后,新戰士一個個尾隨而下。這時,一股強氣流突然襲來,把新戰士陳波連人帶傘卷進了劉珪的傘中,兩傘相互交叉纏繞。這是跳傘最怕遇到的情況。
“別慌,我來。”劉珪迅速調整傘衣,希望將兩傘分開,但沒有成功。隨著氣流的涌動,傘繩越繞越緊,傘衣越收越小,縮小的傘衣的浮力不足以支撐兩個人的重量,兩人開始急速下墜,瞬間降到了400米。
此時,選擇只有一個,就是割斷一個人的傘繩,拋掉主傘。可在400米高度,這個拋掉主傘的人在落地之前能否順利打開副傘,很懸。空中的劉珪果斷地抽出傘刀,以最快速度割斷了7根傘繩。然而,兩具傘仍然沒有分開,兩人掉到300米了。劉珪干脆拉開飛傘手柄,拋掉了自己的主傘。
陳波的主傘得以正常展開,而失去主傘的劉珪則加速墜落。幾乎在拉開備份傘的同時,他安全落在一片松軟的水草地上。
在一連,“我會為你擋子彈的”,是連長對全連官兵、干部對戰士以及戰友相互之間經常說的一句話。平時,大家把這句話當作教育、當作訓練以及當作激勵。這一天,全連官兵都毫不猶豫地相信了,在戰場上,這句話會成為現實。
在一連,麥克·歐文描述的那種戰友情誼和團隊精神就在這日復一日“生死與共”的訓練中不斷加深,成為“戰勝敵人”的利器。
軍人的專業就是打仗
劉珪說:軍人的專業就是打仗,精通專業才能打勝仗。可怎樣才能精通這個特殊的專業呢?劉珪在苦苦求索。
2008年,在與外軍的一次交流演練中,雙方隊員相互自我介紹,劉珪發現對方每報一個名字,后面的職務都是專家,如行動專家、武器專家、狙擊專家等。
人人都是專家?劉珪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隨后的演練中他服了:一分鐘不到,武器專家就將任務所需武器清單提交,并對我方的各型槍械以及單兵火箭筒等裝備的性能如數家珍,他拿起劉珪手中的突擊步槍在30秒內準確命中了5個目標;衛生專家對本隊隊員的身體隱疾甚至牙齒的形狀都了如指掌,并先后運用50多種戰傷救護方法救治傷員……
這次交流對劉珪影響巨大。現代戰爭中,戰場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既然打仗是個專業,那現代軍人就必須專業化,軍人也要有專業精神。
當連長不久,一則美軍海豹突擊隊在索馬里海域成功營救被海盜劫持的美籍船長的新聞引起劉珪的高度注意,他了解到,美軍參加這次行動的特戰隊員大都是狙擊、爆炸、武器方面的專家。
我們連隊能不能有專家呢?能不能打破原有班排建制,將全連編成12人一組的“專家小組”呢?能不能在每個“專家小組”中再編配行動、情報、爆破等類型的“專家型”骨干,把每類專家區分為主、副手,以便在戰場上實現替補,通過這種結構的優化來提高我們的特種作戰能力呢?
劉珪決定一試。
他根據全連每個官兵的接受能力、技術水平、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身體心理素質,為每人量身定做了“專家訓練套餐”,要求大家除完成必訓的作戰課目外,每人都專攻精練一兩個課目,直到把此課目練成絕招,練出絕殺本領。
同時,他把專家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制定了嚴格的晉級標準,戰士一年可申請一次考核,合格者連隊頒發相應專業、相應等級的證書,并將此與官兵評比先進、立功授獎、士官選改等掛鉤。
“專家計劃”實施僅一年就大見成效,一連的專家隊伍在跳傘、爆破、狙擊、潛水等20多項課目中,項像都有旅一級的尖子。
更重要的是,這個“專家計劃”在實戰化演練中得到了檢驗。
2010年10月,劉珪帶領連隊參加“突擊——2010”中泰陸軍特種部隊聯合訓練,這是我軍同類部隊首次成建制與外軍開展聯合訓練。參訓的泰軍軍官均參加過實戰,40%以上有斃敵經歷。然而,在14天的激烈對抗中,劉珪平時訓練的專家大顯身手,“行動專家”計劃周密,“爆破專家”排爆精確,“狙擊專家”彈無虛發。最后,比對手提前30分鐘救出人質,受到泰國陸軍參謀長的高度贊譽。
每一次在慘烈的比武場上凱旋都讓一連官兵在心里更加堅信:跟著這樣的連長上戰場,我們一定能戰勝敵人,活著回來。(李雪紅 特約記者 李華敏 通訊員 石斌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