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俊榮
2012年12月18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國際環境的新挑戰正是科學發展的新機遇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
從經濟層面看,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在較長時間內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2003年至2007年,世界經濟進入‘黃金增長期’,年均增速4.6%,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3.3%,2013年為3.6%,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王一鳴說。
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掀起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的熱潮,這是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一輪競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力量對比。有學者分析,西方國家到2017年就能完成結構調整。如果一國長期徘徊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將在未來的全球經濟政治版圖上難有一席之地。
從資源環境層面看,如今資源能源、氣候等全球性問題突出,靠大量消耗資源能源、污染環境的“暴飲暴食”型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
再從政治層面看,原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已被打破,反映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力量此消彼長的新的格局尚在形成之中,美國調整全球戰略、重返亞太,這些都使我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
“過去10多年,中國抓住全球市場顯著擴張的‘紅利’,利用低成本優勢、高強度資源投入迅速擴大生產能力,結果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全球排名推進了四位,已躍居世界第二。現在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過去這種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漸漸衰減。”王一鳴說。
機遇和挑戰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機遇往往存在于挑戰的背后。“國際環境發生的這些新變化表面上看是挑戰,但如果應對得當,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那樣,是一種新機遇。”李君如說。
全球經濟進入相對低速增長期,正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的新機遇,有利于我國改變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大進大出”的傳統發展方式,將經濟發展的立足點更多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從而在國際風云變幻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世界范圍內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賽跑”,正是倒逼我們提高創新能力的新機遇,有利于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
資源能源、氣候等全球性問題凸顯,正是倒逼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新機遇,有利于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動力。
“國際環境的新挑戰是傳統模式之危,恰恰是科學發展之機。”李君如說。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機遇極為寶貴,機遇稍縱即逝。如果我們能抓住這樣的新機遇,推動傳統發展方式轉向“注重結構優化、效益增加、過程可持續和成果共享”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的發展就能更上層樓,全面小康就能建成,人民福祉就能提高。如果無視機遇,錯失機遇,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甚至可能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王一鳴認為,當前我們緊緊抓住、切實用好新機遇,需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特別是要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2001年至2010年,我國消費率從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費率從45.3%降到33.8%,遠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金磚國家’的巴西、印度。應當加快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王一鳴說。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扶優汰劣,提高產業整體素質。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新機遇正向我們走來。心無旁騖抓機遇,集中精力謀發展,我們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