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糧食生產的中國紀錄是如何創造的

2012年12月03日08:51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農豐糧增的中國經驗

“九連增”彰顯了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自信。經過近10年的探索,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農業機械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增產之路。

糧食“九連增”,得益于上下聯動的重農抓糧機制和不斷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9年發布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不斷加大用于“三農”的支出。

今年中央財政在去年“三農”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元的高起點上,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預算達到12287億元,同比增長17.9%。按農業“四補貼”資金測算,平均每生產1斤糧食,國家補貼0.14元。隨著中低產田改造、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我國糧食生產的基礎更牢、底氣更足。

強化科技支撐是穩糧的“法寶”。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趙明分析,10年來,我國玉米雜交種經歷了兩次更新換代,玉米“一增四改”等高產栽培技術獲得了大力推廣。2012年,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達到3500多片,示范帶動了大面積平衡增產。近幾年國家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探索了大面積集成推廣實用技術的新途徑,推動科技對于增產的貢獻率超過65%。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之一。“在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時期,一些糧食增產的技術由于條件所限推廣速度不快。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為夏玉米適當晚收技術的推廣奠定了基礎。據測算,玉米晚收10天,畝增產可達100斤以上。”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研究員徐振興介紹,我國農業由原來依賴和占用人力資源為主向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機電裝備為主的轉變正進入加速通道。

“九連增”之后的緊迫感

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人口總量增加、消費結構升級,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農業部專家指出,目前糧食供需是一種緊平衡,今年以來玉米、小麥、稻谷進口規模都有所擴大。從結構看,口糧需求保持基本穩定,但粳稻供求一直偏緊;玉米由長期凈出口轉為持續凈進口,飼用小麥明顯增加;大豆、油料等進口均有增加。我國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確保農產品總量平衡的壓力越來越大,實現結構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說,一方面,要破解物化成本與人工成本的“雙漲”難題;另一方面,還要緩解國內外市場的“雙沖擊”壓力。應對的關鍵點,一是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要持續發揮農業科技增產潛力。

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尤為重要。盡管近年來由于國家的惠農政策,農民種糧積極性比前幾年有所提高,但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之一。在農業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繼續調動農民積極性面臨的約束很多。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有關人士說,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不僅需要從政策層面上進一步加大對種糧的補貼力度,加強對種糧成本的管控,更需要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種糧的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能力。

“在耕地緊缺和水資源緊張的雙重約束下,促進糧食穩定發展、保障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巡視員曾衍德說,農業部近年探索的小麥、水稻和玉米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加速了技術推廣應用,讓專家的產量變為農民的產量,是未來均衡提高單產的關鍵。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盡管創造了糧食生產“九連增”的奇跡,但總體來說,我國糧食生產基礎還不夠穩固,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堅持并強化這些年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更加重視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穩定地保障我國糧食的有效供給。(孫世芳 李 力 喬金亮)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