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作風 永葆本色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系列述評之四
2016年06月28日14:4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手機看新聞
6月初的井岡山,林木茂盛,風光旖旎。巍峨群峰間、飛瀑流泉前,百余處保存完整的革命舊址散布其間,默默述說著當年工農紅軍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1927年,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到達井岡山地區,一桿紅旗自此呼嘯在羅霄山脈腹地。面對敵人的層層封鎖和血腥圍剿,共產黨人挺身而出、以身作則,帶領井岡山軍民自己動手種糧食、熬硝鹽、辦工廠,以優良作風守護著中國革命的寶貴火種,任憑黑雲壓城,風雨如磐,始終不滅。
好的作風,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從血雨腥風的革命時期,到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我們黨靠著好的作風白手起家,更靠著好的作風發展壯大。
歷史的峰回路轉中,黨的優良作風貫穿歲月,一脈相承
6年前的那個秋天,他走了,兩手空空。但一位老人和一片森林的故事,卻深深刻在了無數人的心間……
60歲那年,他從地廳級領導職位上退休,本可在省城安享晚年,卻毅然鑽進荒無人煙的大亮山,用20年時間獻給家鄉人民一片綠。大亮山上,他與普通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手錘、一頂草帽、一隻煙斗,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當。
“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后一天”——他就是雲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
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中的一員。
他以矢志不渝的追求,繼承和發揚著共產黨人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作風。
“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與人民‘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優良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地體現了我們黨最可貴的政治品格。”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歐陽淞說。
政治品格是具體的——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實事求是、艱苦樸素、心系人民的優良作風史。
1935年8月,長征路上的工農紅軍進入蒼茫無際的大草地。終日迷霧重重、滿地積水沼澤、天氣變幻莫測,加上糧食匱乏、無衣御寒、無地宿營,工農紅軍陷入絕境。
危難時刻,共產黨人站了出來。朱德發現掉隊的同志不斷增多,就殺掉自己的馬,分給大家當食物﹔賀龍組織黨員“嘗百草”,把沒有毒性的分給大家,不少黨員因此犧牲。
艱難困苦,對於弱者來說是可怕的,但對於作風過硬的共產黨人來說,卻是一種無聲的召喚。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歲月如煙,作風如一。告別烽火硝煙,走進和平時期,好的作風依然深深融入共產黨人的血液,一脈相承,歷久彌新。
1962年,焦裕祿被調到河南蘭考任職。面對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迎難而上,哪怕身患肝癌,依然同全縣干部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的斗爭。他長期患病,家裡人多,生活困難,但在彌留之際,對組織的唯一要求卻是,將他運回蘭考,埋在沙堆,繼續見証與“三害”的斗爭。
不只是焦裕祿,在安徽鳳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始終與農民面對面、肩並肩的作風,化作春風吹綠大地﹔在四川南江,縣紀委書記王瑛堅韌頑強、無私無畏的風骨,山高水長,鼓舞人心……
如今,在朝著“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堅定前行的新時期,更有無數共產黨員沖鋒在前,以嚴細深實的作風,奮戰在深化改革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