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通百姓的改革期盼(上)
不為養老總鬧心
來自信陽的李庚、胡潔夫妻倆在北京打工5年了,看到兒子快要上小學,他們想回到老家或鄭州找一份工作,便於孩子上學,但想到在北京較為穩定的工作,特別是公司給他們繳了“三險一金”,又舍不得辭職。最近,這個事情一直讓他們很糾結。
兩人5年前來到北京一家印務公司,隨著資歷增長,每月的收入也增加到幾千元,公司提供宿舍、三餐,還給他們繳納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這對兩個未上過大學的農村進城青年來說,已經算不錯的職業。
近兩年,公司的業務逐漸擴大,他們的待遇也隨之提升,兩人打算在此一直干下去。但兒子上學的問題難住了他們。
他們的孩子一度住在鄭州的大伯家裡,由奶奶照看著上幼兒園,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兩人計劃著明年將孩子接到北京上小學,但公司附近沒有小學。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作時間限制得很緊,根本無暇接送孩子。
“我們在這兒繳納有‘三險’,工作也很穩定,不想再回去重新開始。”李庚說,他今年夏天公休時到鄭州找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待遇低不說,很多還不繳納“三險”。“我們都繳5年了,要是就這樣放棄太可惜了。”
他們倆都是農村戶口,能夠在城市繳上“三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庚說,現在農村有合作醫療,和城市雖然有差距,但起碼有基本保障,但養老保險差別可就大了。他所在的信陽農村雖然也在開展養老保險,但老人每月領到的保險金還不到100元,解決不了養老問題。
“我們留在北京打工,養老保險問題是很重要的考慮。”夫妻倆說,如果在哪兒都能有養老保障,自己願
意回到家鄉附近找份工作,也解除孩子上學的后顧之憂。“希望國家能出臺政策,讓我們這樣的務工青年無論在何地都有養老保障。”
一個家庭的養老期望
李庚弟兄倆,還有個哥哥在鄭州工作,父母親都屬於農村戶口,現在城裡幫助照看孫子孫女。
李庚的哥哥李軍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但屬於編制外人員,雖然單位也為他繳納有“三險一金”,但標準卻屬於“城鎮職工待遇”,和他那些體制內的同事相比差距甚大,不僅繳納基數低,退休后的待遇更是天壤之別。
工作快10年了,因為工作關系,他目睹過很多老人退休后待遇的不同。“在‘公家’單位退休,還能拿到和過去差不多的退休工資,但在企業退休后,隻能按照當地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退休金,這個差別太大了。”李軍說,“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職工,三者的養老保險待遇差距很大,大家都想往公務員隊伍擠。”
李軍之所以忍受這樣的差別,就在於他也想擠進“體制內”,這樣將來退休后,養老、醫療等問題就不用操心了。“聽說國家正在考慮養老問題的頂層設計,其中有個方案就是養老金並軌改革,將公務員、事業單位和企業三者同步改革,縮小差距,直至統一標準。”
李軍說,如果養老保險能並軌,將是巨大的利好消息。“大家不用操心養老待遇的差別了,肯定有很多人選擇創業、重新擇業,社會將釋放很大的創造活力。”
李軍說,他周圍有不少朋友都在為養老糾結,“體制內”的人不想失去這項待遇,哪怕工作不如意也將就著,“體制外”的人看著“體制內”的待遇很眼熱,拼命想擠進去,放棄了本來可能做大做強的個人事業。
李軍兄弟倆最操心的倒還不是自己的養老,畢竟他們離退休還早。他們的父母年近60,到了該考慮養老的時候了。“父母都是農村戶口,根本沒有養老保險,隻能靠自己、靠子女。”李軍說,現在父母趁著還能干,母親幫助照看孩子,父親還外出做工,多掙點錢預備著將來用。
一個村莊的養老現狀
李軍李庚老家所在的村莊是一個典型的打工村,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他們所在的莊子有100多口人,大都沾親帶故。村中老年人除了一位退休教師有養老金以外,其他人都靠家庭養老。村子裡最近10年有20多個人外出上學留在城市工作,其中約一半人的工作較為穩定,享有養老保險等待遇,村裡其他年輕人分散在全國各地打工,繳納有養老保險的人不超過10個。
李軍還有堂兄妹4個,他們都安家在當地縣城,其中一位堂兄在縣城醫院工作,其愛人在學校工作,他們倆屬於“體制內”,是村裡最不擔心養老問題的。李的3個堂姐妹如今都在縣城,其中一個堂姐還想方設法進入當地一家瀕臨破產的國有工廠,她的目的很明確,“工廠雖然不行了,但進廠有了工人身份就能享受城鎮職工待遇,醫保、養老和農村都不一樣”。
李軍每年春節回家,家裡的親戚們、村裡的同齡人都會表達出對他“公家人”身份的羨慕,認為他工作穩定,將來退休了也有保障。隻有李軍自己明白,他這個“公家人”其實也擔憂養老問題。
他希望國家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能盡快取消養老雙軌制,解決所有國民的老有所養問題,不僅包括他自己,也包括村裡那些正在老去的人們,還有那些來不及考慮養老問題的年輕人。(記者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