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力量,來自一種科學救災形成的創造力
“用勇氣耐力和堅毅,護送種子,護送我們的明天,走向成熟和飽滿。”
——選自詩歌《谷雨 催生堅毅》
30個日夜,一頂頂藍色帳篷,一件件救災物資,一筆筆愛心捐款源源不斷地匯入災區。如何確保救災款物的發放使用透明公正?
從一瓶礦泉水的去向,可見一斑。
這是災區最普通的一天。早上9點35分,雅安市雨城區民政局物資捐款接收點,一批礦泉水、自熱食品等救災物資準備運往上裡鎮。鎮人大主席李蓮對照救災物資分配接收清單仔細清點,記錄一筆,裝車一批,直到接收發放組工作人員清點完畢。
此時,七家村村委會的張其慧已來到鎮政府,登記,簽字,按需領取救災物資。10多分鐘后,貨車開進七家村抗震救災物資發放點。汽車共在3個點停留卸貨,每停留一次,都會清點一次數量。念到名字的村民在登記表上簽名,不會寫字的就蓋手印。發放完畢后,村組干部們會第一時間公示。一旦發現處理不當的行為,將上報有關部門嚴肅處理。
小到一瓶水、一斤糧、10元錢發放,大到“千噸級”救災物資的保障供給,概莫能外。
震后1月,全省各級慈善組織共接受捐贈超過10億元。為確保捐贈的每一分錢都用到災區群眾手上,近日省財政廳等10單位和省紅十字會等社團組織更是將捐贈資金接收情況上網集中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變臉”的不止是物資發放、善款管理,還有“靶向救援”、社會管理、災害防治……從汶川到蘆山,我省救災機制在災難砥礪中不斷完善、革新、提升。
震后,省、市、縣指揮機構三級合一的機制,集中統一、上下聯動的組織指揮體系,確保了救災高效科學﹔創新設立的社會管理服務組,成功引導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
滂沱大雨中,科學救災彰顯偉力。
5月8日20時40分,一陣持續的轟鳴聲,讓冒雨巡邏在蘆山縣太平鎮鐘靈村梨兒坪的地質災害監測員高益舉停住了腳步,“不好,可能是山體滑坡”。
接到通知,鐘靈村黨支部書記王志紅立刻通知全村應急分隊60余人出動,挨家挨戶通知群眾撤離。
22時左右,由國土和地勘專家組成的處突小組抵達滑坡點。處突小組勘查發現,臨時安置點受到威脅,相鄰的祥和村也嚴重影響。
緊急通知立即傳達。循著地質災害避險演練路徑,鐘靈村、祥和村1000多名群眾連夜安全轉移,無一人傷亡。
截至16日,我省已先后公布六批地質災害隱患點。
恢復重建中,科學規劃深入人心。
5月11日,一場小型的“頭腦風暴”在蘆山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板房進行。災區干部和國家級專家一起,勾勒災區的新未來。交流碰撞中,科學重建、跨越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5月13日至14日舉行的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上,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正由夢想照進現實。
人們從五大重點任務中找到了落腳點——安民。
一切為了災區人民,一切依靠災區人民。這將成為我們圓夢雅安、圓夢小康、圓夢中國的最大動力。(記者 李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