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選採訪地點?”
與記者一見面,早已習慣拉直別人問號的安徽省蕪湖市醫改辦胡景春,卻先把問號拋給了記者——蕪湖是全國最早推行“醫藥分家”的城市,是全國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每年接待的記者起碼有好幾十批,還從沒誰要隨機選點去採訪。
“好,沒問題,你選吧!”略作沉吟,胡景春還是自信地答應了記者的要求。按照不選大型醫院、不選市區縣城醫院的標準,記者確定了3家採訪單位——
“再也不用盯著患者的口袋”
出市區,上省道,再轉入縣鄉公路,我們來到蕪湖縣陶辛鎮衛生院。陶辛,是一個水網密布的圩區,衛生院就坐落在灣石公路與河道的交匯口。
“醫改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我們再也不用盯著患者的口袋了。”崔精敏,在鄉鎮衛生院工作了20多年的院長,談起醫改,有著太多的感慨。醫改前,鄉鎮醫療機構“以藥養醫”,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都靠自己去創收。“醫院創收,創來創去還不是盯著患者的口袋。”崔精敏說,那時候當院長壓力太大,醫患關系也緊張。
走進門診大廳,藥品和服務收費價格的公示與合作醫療宣傳資料,一一張貼在牆上。“婦幼中心就是醫改后財政投入130多萬元建的。”崔精敏告訴記者,衛生院和一個分院及其“鎮村一體”管理的村衛生室服務人口5萬多人,今年的門診人次已超過了6萬,原來比較低的孕婦入院分娩率等指標,現在都上來了。“這樣好的條件,國家分娩補貼300元,新農合報銷500元,入院分娩甚至可以不掏一分錢,誰還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