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斌
2016年12月27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愛子,教之以義方”,出自《左傳》;“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則出自《資治通鑒》。前者從正面強調愛護孩子,應該以正確的方式給他們正能量,教給他們為人處事的正道;后者則從反面告誡人們,愛孩子如方式不對,這樣的愛恰恰是害了他們。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這句古訓背后是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資治通鑒·晉紀》記載,十六國時期后趙君主石虎最喜歡兒子中的兩個:石宣和石韜。石宣是太子,而石韜被封為秦公。石虎讓兩個愛子按日輪換負責裁決尚書的奏事,并賦予他們獨自決定賞罰且不需要稟報的權力。對此,司徒申鐘勸諫說,賞賜或刑罰是君主才擁有的大權,不能交給別人;太子的職責在于侍養父母,不當參與朝政,而今“二政分權”,兩人分掌朝政,鮮有不發生禍患的。接著,他給了石虎“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的忠告。可剛愎自用的石虎根本不聽,為了顯示對兒子的寵愛,讓太子石宣出行祭祀時打著天子的旌旗,帶著十八萬士兵;讓石韜出行時也享受太子一樣的待遇。這導致太子十分不滿,暗中使人刺死石韜。石虎查明真相后,竟立即命人用極端殘忍的手段殺死太子石宣,并誅滅全家。石虎死后,兒子們為爭帝位互相殘殺,后趙逐漸衰落,終至亡國。
后趙君主石虎“愛之不以道”,結果導致骨肉相殘、身亡國滅的教訓何等深刻。那么,“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的原因何在?細想起來大約有二:
其一,愛是關心關照,更是一種讓子孫后輩成長成材不走歪路的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如果家風端正、家教良好,就等于為孩子鋪設了一條人生正道。宋代名臣包拯是家喻戶曉的清官,他生前立下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并命人刻在堂屋東壁,以昭后人。《宋史》記載,包拯“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這種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養成了包家清廉公正的家風,并被包氏后人繼承弘揚。
其次,愛要有“道”、守道。愛不以“道”,愛不講原則,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歧途。為人父母如果不以“道”教育、引導、約束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何為正道,很容易走上害己害人的邪路。石虎溺愛兒子,終至害了兩個兒子、最后斷送了政權的慘痛教訓就是明證。
如何才是關愛孩子、教育孩子的“道”呢?在關愛、教育的理念上,應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舐犢之情,人皆有之。愛子有道,需要理智的安排和規劃,需要從孩子的長遠出發,給孩子最有益的選擇。這包括在傳授的內容上,給予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世的道德觀,也即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還包括在教養方式上,“養正于蒙”和“以身示范”。良好的品德培養必須從小時候抓起,“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在孩子智慧啟蒙之際就應該加以教誨,教之以“正道”,“使為則為,使止則止”,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身示范”要求家長做人做事率先垂范,以身教帶言傳,以身教樹榜樣,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優秀的品德。
(陳延斌,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首席專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