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10:09 來源:光明日報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1987年,中國向世界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30年不到,中國已經有7億多人行進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整個世界都推到我們面前,互聯網應用的快速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聯互通,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標簽之一,對于所有網羅其中者,互聯網業已成為一個基本語境。
加拿大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有言,“媒介即訊息”。他認為,對于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從最初的木鐸到眼下的互聯網,每一種傳播形態在自我建立的同時,也悄然轉換著思維與行為方式,重塑著社會的互動規則,重新定義原有規范和公共空間。
然而,“互聯網+”的未知遠大于已知。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賦予每個網民自由言說和參與討論的權利,但肆虐的網絡謠言和赤裸裸的網絡暴力,也極大沖擊著“虛擬社會”的文明底線。互聯網的海量空間和超鏈接特性,讓每個人平等地獲取知識成為可能,但虛假和色情信息泛濫正在污染這一新的“智慧水源”。互聯網催生了新的經濟業態、拓展了我們的視野,但屢禁不止的隱私信息販賣和各種安全犯罪攻擊,無不讓我們的“數字化生存”步步驚心。
既得繁花,亦生野稗。對于互聯網所孕育的希望和生機,我們大方擁抱;對于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和風險,我們更要勇敢面對。對于互聯網這塊我們共同的“精神棲居地”,我們不能任它繼續蕪雜下去。在今年4月至今的“凈網2016”專項行動中,多部門協同治理,各地共清理處置淫穢色情等網絡有害信息327萬余條,查處、關閉違法違規網站2500余家,共查辦網絡“掃黃打非”案件862起,切實凈化了網絡環境,還數字空間以清風正氣。
抓源頭、破網絡、切斷利益鏈,驅散“網絡霧霾”需要多個部門無縫銜接,編織牢密緊實的監管之網。但更為根本的,是要因勢而變,加快網絡治理能力升級,而這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成立“央字頭”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加快網絡安全立法進程、出臺“七條底線”“微信十條”等等,在一系列組合拳中,不難看到我國互聯網治理的法治化邏輯軌跡,規則的確立和秩序的建立,將為網絡安全和網絡文明奠定堅實的基礎。
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清新網絡空間,徒法不足以自行。網絡“命運共同體”本身就內含“責任共同體”的意蘊,無論是互聯網企業、內容傳播者還是每一位網民,都應守住責任底線,發揚擔當精神,當好把關人。如此,清新空氣方能充盈網絡空間各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