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興
2016年11月3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歷代治亂興衰,其得其失甚多。但歸根到底則是: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業,就要有這種眼界、這種魄力、這種氣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這一理念之所以宏闊超凡,正在于其眼界乃是放眼天下,堅持“五湖四海”。其魄力,體現在不論親疏貴賤遠近,一切唯才是舉。其氣度,足以延攬天下英才共襄盛舉、共圖大業。
歷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是在用人的眼界、魄力與氣度上高人一籌。戰國七雄獨秦一統,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五湖四海的用人謀略,使秦國成為重要人才的凈流入國。如宋代洪邁所言:“樓緩趙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而“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在用人上搞親疏遠近、不能舉賢任能,導致六國成為賢能之士的凈流出國。如魏之張儀、范雎、尉繚等,皆流失在他國建功立業。在一定意義上說,魏國簡直成為秦國治國大才的培養基地,其中原委,啟人深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當然不是說只有外來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春秋時期的晏子是齊國人,齊景公以為相,用其策,國力日強,尊王攘夷。因而,用人的關鍵問題是,不能唯親,而要唯賢,“為官擇人,唯才是與”。祁奚告老辭政時,晉悼公問誰可替他,一問舉解狐,再問舉祁午,解狐為其仇人、祁午乃自己兒子,此謂“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今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無論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無論親疏、貧富,都應當吸引過來、凝聚起來,決不能因這些外在因素阻斷人才進入的通道。
如何“聚”?這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問題。唐太宗希望封德彝舉薦賢才卻久無所舉,問之答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則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倘無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廣開進賢之路,在發現和遴選人才問題上存在制度性壁壘,則如何能聚?唯以此為重大命題而悉心破解之,方能開闊眼界、打開思路、破除壁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在“用”。袁紹也很禮賢下士,卻不善用,如郭嘉所言:“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曹操每得一賢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軍隊不足袁紹十分之一卻勝負已分,如其當初之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古人云:“好賢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終,能終而不能賞,雖有賢人,終不可用矣”,聚才是學問,用人更有大道,更見氣度魄力,不可不深研琢磨,使用當其才、才盡其用。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要想贏得競爭,贏得未來,必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達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30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