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孝
2016年11月09日14: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最近,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撰文,公開談了很多扶貧干部“早就想講卻不敢講”的問題——有少數貧困戶帶著“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著你玩”的心態,被國家的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數貧困戶對來家里幫扶的干部很麻木,認為干部比自己更急,因為自己不脫貧干部交不了賬……
毛澤東同志說過:“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筆者認為,“有貧困戶被好政策養得‘渾身不舒服’”的說法很不妥當,因為,能夠脫貧而且能夠盡快富裕起來是每一個貧困戶的心聲,沒有誰愿意一輩子吃不飽穿不暖。之所以會出現“干部著急、群眾不著急”的表象,歸根結底還是干部作風和工作方法的問題。打好扶貧攻堅戰,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需要的不僅是資金和項目,還需要深入細致的群眾思想教育工作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工作方法。具體來講,各地應該在“導”字經上多下功夫,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具體。
在組織建設上“主導”。一個好支書能夠帶出一個好支部。江蘇華西村幾十年快速健康發展,老百姓生活幸福,關鍵是有吳仁寶這個好書記。小崗村能夠凝聚起二次創業發展的力量,同樣是因為有沈浩這樣的好書記。各地應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尤其是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作為扶貧攻堅的“前奏曲”和“重頭戲”,內選和外派相結合,把那些謀發展有思路有點子,抓項目有辦法有成效,干工作有魄力有智慧的黨員干部選配到基層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為打硬仗、啃硬骨頭奠定基礎。
在資金項目上“引導”。貧困山區之所以“久貧不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人才、缺項目、缺資金。各地要整合和“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往基層走,到貧困山區去,做到“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扶貧攻堅,一切服務于扶貧攻堅,為了扶貧攻堅的一切,實現貧困村寨村村有上級部門掛聯、寨寨有扶貧項目落戶、戶戶有黨員干部結對。
在產業發展上“指導”。有產業才有收入,產業強村民才會富。貧困村要想“拔窮根”、“去窮帽”,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身情況的產業發展路子。各地要把“調結構、興產業”作為扶貧攻堅的必由之路,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養則養,結合各村實際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尤其要注重引進農特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幫助群眾打通農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腸梗阻”,同時,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讓戶戶都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抓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努力讓家家都有一個外出務工者,讓貧困山區群眾“彎下腰來”能夠有產業賺錢項目,“抬起頭來”有外出務工致富門路。
在思想文化上“教導”。“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打鐵還要自身硬,脫貧關鍵靠本身。有了上級幫助、資金項目、產業支撐之后,基層黨員干部尤其是身處扶貧攻堅第一線的鄉鎮、村社干部,要堅持教育與幫助并重,一戶一戶上門,一家一家溝通,把貧困群眾思想教育工作做細做實做具體,手把手指導群眾調整結構、肩并肩幫助群眾發展生產,幫助他們增強致富信心,提高致富本領,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確保扶貧攻堅項目能夠及時落地,產業發展項目能夠盡快見效,群眾生產生活能夠早日改善。
在思想疙瘩上“疏導”。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貧困山區群眾思考問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會有一定局限性,上級一些好的意見建議可能一時得不到群眾的理解,一些真金白銀的扶貧項目要“進村入戶”也常常會得不到群眾的支持,甚至還會有一些抵觸情緒。好事要辦好,好心不一定就能夠辦好事,在這個時候,更加考驗基層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耐心和水平,群眾一時不理解的,必須及時上門去“做工作”,今天“做了工作”還是不理解的,明天繼續“做工作”,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迎著困難走,困難化水流。只要工作做到位,群眾就會不掉隊。在基層,想一把鑰匙打開所有的“鎖”,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在扶貧工作中,那種“給項目、給資金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想法是行不通、走不遠的。
相關專題 |
· 李炳孝文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