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金
2016年10月12日09:24 來源:光明日報
據近日媒體報道,一盒僅售7.8元、治療罕見的嬰兒痙攣癥的注射用促皮質素,在很多家醫院難覓蹤影,而黑市上卻賣到了4000元。
廉價藥荒一再上演,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利益所致。從供給側來看,一些廉價藥招標價格過于低廉,導致藥品企業利潤微薄,甚至出現了“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現象,嚴重挫傷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一些藥企放棄了新藥研發,熱衷于玩“變臉”,通過改變藥物劑型、規格或包裝將老藥變新藥,在規避降價政策的同時實現了價格翻倍,加劇了廉價藥荒。而在需求側,以藥養醫的畸形機制則大大擠壓了廉價藥的生存空間。
廉價藥品的消失,也是藥品招標的副作用之一。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藥品招標中過分強調價格因素,每次招標都要將藥價壓低一次。很多國產基本藥物在數次血拼之后,變成了“白菜價”“地板價”,而以超低價中標的品種要么“有價無市”,要么“中標即死”。廉價藥的銷聲匿跡,不僅無形中推高了公眾看病成本,而且由于一部分廉價藥扮演著救命藥的關鍵角色,也因此催生了黑市交易。一些人趁機發病人財,救命的廉價藥反而成了要命的高價藥。
近些年,為了治理廉價藥荒,相關部門出臺了諸多措施,比如建立生產供應信息系統、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等。2014年,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對生產、流通、價格、招采、使用等多個環節提出明確要求。但現實說明,從良方到良效,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不可否認,對于廉價藥荒,藥廠、藥商包括醫院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希望市場化的企業充當不計成本的“活雷鋒”,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醫治廉價藥荒既要開出更多良方,更需對癥下藥,這就需要政府監管這只“有形之手”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方面,要對廉價藥進行定點定量生產,充分運用稅收、貸款等政策杠桿,讓藥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使廉價藥在市場上有足夠的供應。另一方面,面對廉價藥的市場需求,政府需要適當放開定價管制,在激活藥品生產商之間競爭的基礎上進行定價限制,讓藥品生產商不再冷落那些廉價好藥的同時,保證藥品價格在群眾的承受范圍之內,或者在不放開定價的情況下對需求不確定的藥品實行儲備制度。
此外,對于三級以上醫院實行藥品政府調控,進行配額供應。有關部門可以根據這些醫院往年病人的診治情況,給予一定的廉價藥配額供其使用,并規定其有一定量的儲備。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應加大對藥品黑市的打擊力度,依法嚴懲通過黑市牟取暴利的行為。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黨委書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