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2016年10月05日09:15 來源:光明日報
進入下半年,中國經濟一些宏觀指標出現了反彈,特別是8月份,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大幅度提高,再次引發了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已經企穩和觸底的判斷。
的確,8月份的一些經濟數據出現了反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5%,創下今年以來月度最高增速;民間投資由負轉正,8月份增長2.3%,加快3.5個百分點;出口增長5.9%,進口由負轉正;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4%,扭轉了此前連續數月下降的趨勢;8月份鐵路貨運完成日均運量900萬噸,實現1%的同比增長,這是2013年9月貨運量連續下跌以來的首次增長;8月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7.8%。這些宏觀指標的回暖說明,今年以來圍繞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宏觀經濟總體表現平穩,中國經濟韌性大,回旋余地強的特征沒有改變,外界渲染的中國經濟“硬著陸”的觀點缺乏事實支撐。
然而,數據的反彈,絕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在L型的拐點的到來,更不可輕言中國經濟已經觸底或者回暖。8月份經濟數據的回暖固然可喜,但對這些數據的判斷應該站在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動能轉換的高度,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來加以研判。應該看到,8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創年內新高,一是因為去年基數太低,二是主要靠煤炭、鋼鐵以及汽車產業的拉動,制造業總體困難的局面沒有改變,1~8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速僅為2.8%;從金融數據看,非金融企業貸款雖然轉正,但中長期貸款仍然是負增長,企業融資需求仍然較弱;居民貸款主要仍然是房貸的局面沒有改變,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中,個人按揭貸款的占比達到了71.2%,資金“脫實向虛”的風險仍然存在。特別是一些城市的房價在近期非理性上漲,投機因素增加,資產價格泡沫引發的風險在加劇。同時,由于煤炭等價格的上漲,去產能的任務仍然艱巨。
基于此,筆者認為,切不可為宏觀指標的短期好轉而沾沾自喜,數據的好轉只是為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穩定的環境。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一系列任務,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當下我們穩增長的舉措仍然主要依靠投資和房地產,依靠舊的動能,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等任務仍然亟待加速。就長期而言,中國經濟仍處于增速換擋期和L型階段沒有改變。
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特別提及宏觀政策組合穩定的預期,指出“通過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良好發展預期的組合政策”。引導良好的政策預期的關鍵仍然是通過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既要穩定對宏觀政策的預期,也要穩定對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長期的預期。在政策層面穩定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而不能過度依賴短期政策的效果,或者過度看重短期政策帶來的好看數據。在政策組合上,側重于穩定、長期的預期,而不是跟著短期數據翩翩起舞。短期數據意義和喜悅都有限,不能被短期數據所麻痹。
從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看,國內外的形勢仍然復雜,但主要保持政策組合的定力,長期發展的戰略機遇仍然存在。最后一個季度,不管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只要真正穩定預期,只要政策真正透明、穩定不搖擺,只要真正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貪戀數據的一時美麗,提高政策質量,用穩定的宏觀政策組合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保持耐心,中國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一定能夠取得重大的進展。
(馬光遠)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