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09月23日08: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9月22日媒體報道,貴州某縣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全縣所有干部、教師、醫生、事業單位職工,每人須繳納900元,為貧困戶修“聯戶路”和院壩硬化。按通知要求,聯戶路在距離已規劃通組公路1.5公里以內,凡是泥巴或砂石路的,一律變成混凝土路。院壩則必須硬化方整,“確保橫豎一條線”。“所有貧困戶院壩及聯戶路硬化工程在2016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工”。
農村路面和院壩硬化,對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美化村容村貌有很大好處。但如果與扶貧工作掛鉤,全縣“普惠化”、運動式地大修大建,還讓全縣干部職工買單,聽上去就有些怪異。
目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灌水式”“輸血式”的傳統扶貧模式,已然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必須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這就是指導今日扶貧工作的“精準扶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對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還特別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然而讓全縣所有干部職工掏錢,給全縣所有貧困戶硬化路面和院壩,卻與精準扶貧理念有很大偏差。路面硬化、院壩平整,固然是受貧困群眾歡迎的好事,但這與脫貧有多大關系?確實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那是指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區,通過修路與經濟發達地區聯結起來,融入經濟循環,拉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但一定要把離通組公路才1.5公里的土路或砂石路硬化了,究竟有什么脫貧致富的意義?對許多種植養殖缺少資金、孩子上不起學、父母看不起病,甚至時常吃不飽飯的貧困群眾來說,無疑有比路面硬化、院壩平整更急切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如果能籌集到資金,應該根據每個貧困戶的不同家庭狀況、不同資金需求,扶持其發展生產,培養“造血”功能,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這才是精準扶貧的正解。
要籌集扶貧脫貧資金,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讓每名公職人員平均出錢,搞公權力強行攤派。脫貧攻堅,每名干部尤其是黨員干部,都不應置身事外。但那應是他們基于崗位職責來盡相關義務,或者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對貧困群眾給予一定經濟上的幫助。對后一做法,黨委、政府可以提倡、宣傳、鼓動,但不應發文件、下通知、設時限,簡單粗暴地讓他們按數掏錢,加重干部尤其是普通職工的經濟負擔。從扶貧要減少“輸血”、強化“造血”的角度來講,這種做法雖然一時間會贏得一部分貧困群眾的稱許,但卻有可能加深人們認為“干部職工都是有錢人”的錯誤印象,甚至使當地一些人產生依賴心理。
說到底,讓干部職工出錢修路平院壩,這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干部職工也是社會公民,有自主支配自身合法財產的權利,豈能予取予求?讓干部職工出錢,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去修路平院壩,還要“確保橫豎一條線”,除了看上去美觀,讓領導有面子,讓上級領導感覺扶貧攻堅“效果明顯”,對貧困群眾究竟能帶來多少好處,對脫貧攻堅究竟能帶來什么真實成果,都值得懷疑。
脫貧攻堅是各級黨委、政府理應肩負的民生重任,必須認真謀劃,踏實甄別,因人施策,精準扶助,有錢花在刀刃上,不能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可以鼓勵干部職工積極參與扶貧工作,有辦法的出謀劃策,有力量的實業帶動,有財力的自愿出資,扎扎實實地幫助貧困群眾尋找致富門路,提升“造血”功能,在脫貧致富的基礎上,硬化路面,平整院壩,錦上添花,群眾才能真正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成果,分享全面小康的美麗與幸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網評精粹:
相關專題 |
· 作者文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