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
2016年08月11日08: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簡政放權、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這在城市表現更為明顯。然而,在一些地方,面對農村基層群眾,上述現象仍然存在。
歷時兩個月,共計8趟,往返近千公里后,老李終于順利通過了政府部門審核,拿到了“一事一議”財政補貼。
“基層干部干點事怎么這么難呢?”近日,筆者在山東某市下鄉時偶遇當了20年村支書的老李,聽他一吐滿腹苦水。
這趟“被折騰”之旅得先從村里籌資修路的事說起。
村里一條主路年久失修,作為村民受惠的公益事業,經村委會決定,修路被納入了“一事一議”的范疇,然后,經過村民代表會議、征求村民意見、村民全體大會等程序,最終獲得通過。
修路預算近60萬元。先議后籌、先籌后補,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全村自籌加上以勞折資十幾萬元后,尚需政府財政補貼幾十萬元。由此,老李帶著全村400戶村民的400個表示“同意”的手印(按照規定,一戶摁一個手印即可),以及相關審批材料,前往區農業局辦理審批事宜。
出乎老李意料的是,他為這套手續竟跑了整整8趟。
第一趟,材料中出現了幾個錯別字。打回,重填,挨家挨戶找村民重新摁手印。
第二趟,一兩處數據不準。打回,重填,挨家挨戶找村民重新摁手印。
第三趟,村民摁的手印和簽的字出了問題,工作人員質疑,為什么會出現一些完全相同的簽字和手印?是不是造假?
簽字和手印的事真讓老李有苦說不出:“一些上了歲數的村民根本不識字,只能讓別人代簽。還有十幾戶村民全家常年在市里住,不方便專門跑回來一趟,只好給他們打電話,手印都是給他們打電話經他們同意的。”
在工作人員面前一番好說歹說的解釋,老李終于過了關,不用再讓村民們簽字摁手印了。
第四趟,某處內容不詳細。打回,重填。
第五趟,被告知必須由村委會寫一份保證書,內容大致是“保證不因此項目讓村集體負債,否則一旦出現債務,由村支書、村主任個人墊付”。
這份保證書讓老李哭笑不得:“如果政府撥付的是我們申請的全款,肯定不會負債,但要是只撥一部分款,就真的難說了。”
第六趟差不多可以辦齊了吧?老李咬咬牙,回去由村委出具了保證書,又“吭哧吭哧”跑了過去。
結果,鎮領導的簽字不合格。理由是只寫了名字,但沒有寫“同意”還是“不同意”,對方工作人員表示,簽字也可以代表“不同意”。
第七趟,還是有幾個數據差錯。
第八趟,終于到了第八趟,工作人員又從審批材料中找出幾處術語不規范的地方。這下老李說什么都不走了,他死纏硬磨了半天,終于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改正了所有出錯的地方,總算是通過了審查。
村子地處偏遠山區,每次往返市區100多公里,老李算了算,兩個月里,他足足跑了近千公里。這一遍遍折騰下來,老李委實“生氣得慌”:“哪里不規范,缺啥少啥,為啥不能一次性說清楚?”
被折騰的不只村支書老李一人,全村400戶村民前后摁了三次手印,有村民不解地問,不是已經摁過了么?怎么又摁?老李擔心,這會不會降低村民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度?
老李的遭遇還真不是個案。周邊五六個村莊的村支書,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們去上面審批,跑三趟的不在少數。有的村支書實在跑煩了,最后索性撂了挑子,卻被相關政府部門告知:“必須申報,政府給的錢必須花。”不得已,又得重新一遍遍跑審批,可這曠日持久的“審批工程”啥時候是個頭?
“都是修路、架橋、安路燈這些讓老百姓得實惠的項目,讓村干部這樣跑不對!”老李直言,“政府是服務型政府,應該具體指導我們如何盡快通過審批,而不是一次次折騰我們”。
近幾年,隨著簡政放權、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這在城市表現更為明顯。然而,不可否認,在一些地方,面對農村基層群眾,上述現象仍然存在,不僅折騰基層干部,讓他們無所適從,也在無形中令基層政府權威和百姓的認可度大打折扣。
究竟是作風轉變不徹底,還是監管不到位,抑或是心中為民服務的意識不夠扎實?
老李在苦苦思索著答案,筆者亦然。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