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民
24日中午,習近平來到地處我國東北端中俄邊界的黑瞎子島,實地察看這里的保護與開放開發總體規劃。習近平強調,黑瞎子島不要建成開發區、工程區、游樂場。島上建的基礎設施都應是對生態起保護作用的。保護生態,留一張白紙。(新華網 5月25日)
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從《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到《十三五規劃》,從洱海之濱到黑龍江畔,無論是在中央講話還是在地方考察,他都對生態文明建設發表過許多重要論述。
但從現實來看,生態保護的最大敵人是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長期以來,經濟發展一直是衡量地方官員表現的重要標準,雖然中央一再強調要轉變思想觀念,注重科學發展,許多領導干部也表態“糾正政績觀”、“不唯GDP是從”,可一到地方就總愛看數據、比排名,過分看重經濟發展的“顯性政績”,忽略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隱性政績”。
明知破環生態國法不容,禍害子孫遺臭萬年,為何還有少數地方政府寧愿破壞生態也要讓污染項目上馬?主要原因就是少數地方干部政績觀扭曲。一方面是干部考核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一些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為了避免考核排名靠后而選擇以環境換取政績。另一方面是少數干部的自私心理作祟,一心只想在自己位置上多干出點成績,求功心切而把污染的爛攤子丟給后來人。
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隱性政績”雖然不搶眼、周期長、見效慢,但管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只有給領導干部政績觀戴上“緊箍咒”,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在這些不顯眼的生態保護、環境整治上下大力氣、加大投入、花足心思,才能真正實現長遠發展,也才能讓發展成果惠及子孫后代。
給領導干部政績觀戴上“緊箍咒”,一方面要落實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明確“關鍵少數”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以“硬指標”讓“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等不負責行為過不了關。另一方面要把群眾舉報和媒體曝光結合起來,及時調查核實環境污染事件,讓監督更加透明陽光,追責更加強硬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發展經濟也不應該“一棍子打死”,落實追責制度,在為領導干部戴上“緊箍咒”的同時,還應該明確責任清單,把干部必須作為事項和不得作為事項列出來,防止部分干部消極怠工、無所作為,或是害怕“引火燒身”,寧愿拖著也不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