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衍鵬
黨的事業需要的不是一堆“泥菩薩”,而是一大批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好干部。改革攻堅,小康沖刺,“泥菩薩”雖不是攔路虎,卻也與絆腳石無異,尤須戒慎之。(2月3日,《人民日報》)
有句歇后語,“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但目前在不同的“衙門”里,還有一種“泥菩薩”,他們不是自身難保,而是只保自身。一切急難險重關乎一方發展和百姓利益的事兒,到了他們那兒全都要“等一等”“看一看”“緩一緩”“穩一穩”“放一放”,以此塑造一種“能夠掌控大局”“穩坐釣魚臺”的“大領導做派”。但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遇到能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增加籌碼的事兒,他們也會點燈熬油、“不遺余力”,甚至違背原則、踐踏法紀。總之,“泥菩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干為黨為民的事”,但卻相當“愛惜自己的羽毛”。
如此不堪的人,是如何走上“菩薩”級別神壇的?
歷史和現實總是給一些政治投機分子以“機會”。
過去,要培養重用一名干部,往往是把他放在一個較為“醒目”的崗位上鍛煉,而只要他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按照“慣例”做完規定動作,那么他就是下一個被提拔的人選。但也有“意外”。如果有人打破了“慣例”,做出了“出格”的事,那么他的履歷上就會留下“污點”,能否被提拔就需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按照“慣例”,他需要繼續“鍛煉”下去。因而,一般沒有人去打破“慣例”。
現在,黨中央洞察到了舊有制度機制的不足,主動打破了“慣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重要戰略部署。中央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干部選拔任用、干部教育培訓、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干部問責、干部兼職、干部檔案管理、“裸官”治理等方面制度,全面加強干部從嚴管理,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的出臺,對于鏟除“泥菩薩”賴以生存的土壤,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領導責任。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重擔,敢于負責,敢于較真碰硬,并根據本地域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推進措施,切實推動各項制度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監督力度。要在監督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讓現行的監督機制真正運行起來。尤其要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而不是讓監督流于形式,甚至有事藏著掖著,害怕被監督。例如,在民主推薦領導干部問題上,往往是有關部門把選票帶走封存,并沒有當場唱票公布結果。如此,所謂民主推薦,到底是領導的意志,還是民主的意志,民主的成色幾何?或許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了。沒有監督,就沒有約束,就沒有民主。
改革攻堅,小康沖刺,“泥菩薩”雖不是攔路虎,卻也與絆腳石無異,尤須戒慎之。只有“狠抓制度執行,扎牢制度籬笆,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才能把“泥菩薩”趕下神壇,還人民一個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