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仁
昨日,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表示,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城市集中大量外來工子女上學但又沒獲得相應補貼的問題,省里面非常重視,也多次向上級反映!霸瓌t上從中央層面進行改革。全部學生采取學號制,今后公共費用補貼按照學號來發放,錢隨號走,在哪里讀書錢就補在哪里”。他說國家也有相應考慮,要等政策公布。
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對廣東來說已經是一個老問題。有數據顯示,廣東目前是我國外來工隨遷子女教育第一大省,2013年廣東義務教育階段非本地戶籍學生人數已經達到396.6萬人,其中公辦學校就讀人數208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非本地戶籍學生總數的52.4%。超過半數的外地學生就讀公辦學校,但中央財政卻沒有根據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撥款,這一不合理現象客觀上確實挫傷了一些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女的積極性。而“錢隨號走”則可徹底改變這一現象,外地學生來廣東念書,廣東的學校也能收到補貼,有利于更多學校向外來工子女敞開大門。
當然,這一措施何時從紙面落到地面還沒有定論,補貼數額相對于教育成本來說可能也并不豐厚,但至少表明了“外來工市民化”的步子一直在往前邁,這種態度無疑能讓在粵外來工吃下定心丸。同時必須看到,要達到“外來工市民化”的目標,除了教育補貼外,還有更多政策性障礙應盡早去除。首當其沖便是醫保、養老等社會保險待遇要異地享受仍存在很多掣肘。一方面,社保轉入手續還不夠簡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外來務工人員缺少辦事指引,往往嫌麻煩就主動放棄;另一方面,外來工要享受本地社保待遇,往往還需要在本地繼續繳滿一段年限。種種因素,使得外來工的“市民化大餐”往往看得見卻難吃到嘴里。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等待頂層設計逐漸破局,尤其是跨省社保轉移,不是廣州一市乃至廣東一省可以自行解決的,還需要國家層面協調統籌。但這又涉及到各省市之間社保待遇不均的現實問題,社保轉移本質上就是利益的轉移,改革困難不可謂不大。因此另一方面,廣東更該先從自身做起,加大財政對外來工群體的投入,降低甚至取消相關公共服務的戶籍門檻。比如積分入戶入學、異地中考高考等,已在廣州逐步探索、推開。
廣東領全國開放風氣之先,廣州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今天廣州乃至廣東的發展成果離不開外來務工人員的奉獻,今后的發展更需要加強人才引進。盡最大可能將外來工群體納入公共保障范疇,更有利于培養廣州的長遠競爭力。